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見財經
本文為“小企業求貸之路觀察系列”【下篇】。
本系列上篇為《求貸小企業被銀行“指點”三條路:全是套路》(點擊標題可跳轉)。
在“小企業求貸之路觀察”系列上篇里,我更多是從某銀行基層行放貸操作入手,給大家展現小企業們貸款過程中會遇到銀行開出的條件。在下篇中,我把視角直接切換到企業主們,給大家說說他們的故事。 此外,本系列選題也繼續求訪各位讀者朋友,不管您在銀行還是企業,對小企業求貸之路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后臺聯系我們。
Episode A
做物流的大明
Y
大明在生意上做了一個規避風險的決定,這原本只會讓他的經營更穩健。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讓這個“正確”的決定演變成了一個大“錯誤”的是,他因此失去了經營上不可或缺的銀行貸款。 大明在某三線城市經營著一家干線物流運輸公司,上游客戶既有像京東、德邦、百世這樣的大型物流公司,也有一些相對小型的快遞公司。 兩件事情讓大明自去年初開始就有意收縮戰線,停止了和一些上游公司的合作:其一,是類似全峰快遞、國通快遞的上游公司開始呈現出經營困難及倒閉先兆;其二,大明聽說有些上游公司或老板也攤上了P2P、投資公司爆雷等,損失慘重。 大明是個謹慎的人,看著上游公司的資金鏈出現緊張,他為了避免上游公司可能出現的爛賬,于是主動砍掉了一些合作業務。“規模變小不要緊,關鍵是我能順利過冬。”這是大明當時的想法。 可誰能料到,到了年底面臨銀行貸款續貸時,大明被收貸了。罪魁禍首,就出在大明的業務規模變小了。 “財務報表是遞減狀態,授信評級就通不過了。”給大明貸款的銀行客戶經理如是說。 大明這下尷尬了。對于他這樣的做著干線物流運生意的: 第一,上游越好的公司(大型物流公司、上市公司等)議價能力越高、賬期也就越長,3~4個月一拖欠都不足為奇。 第二,這意味著他做運輸都得靠墊資,“車、人、油”都是自己先付錢,其中油費、通行費都是吃現金的大頭。 “跑長途我們墊起資來很厲害的,每天三四臺車外面跑,月流水就上百萬了。”大明說。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貸款本是大明業務運轉的血液,失去了貸款,大明連正常業務都不得不收縮了。 讓大明想不明白的是:一則,他砍了風險客戶明明會讓自己更安全,銀行為何不能跳出信審框架看看具體情況;二則,如果銀行忌憚于他的業務規模變小,那他收縮1/4的業務,銀行也相應收縮1/4的貸款好了,為啥一收百收,1分錢貸款都不給他了呢?
Episode B
開甜品店的小蘇
Y
和大明主動收縮業務招來銀行收貸所不同,開甜品店的小蘇家是因為碰了網貸。 小蘇連續碰上三件事情,導致她的資金出現缺口。 第一件事,是她和先生一起開了一家甜品店(主要由其先生打理,而她還維持著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見第一家甜品店生意尚可,每個月有個十幾萬營業額,6、7萬的利潤,小兩口就想著擴大經營,開了第二家店。開新店需要一次性投入幾十萬。 第二件事,是家里的老人突然重病,生命最后的3個月花掉了將近百萬的醫療費用,其中大部分的擔子落在了小蘇家庭負擔。 第三件事,是老人去世后不久她意外懷上了二胎,并因此辭了工作,家庭少了一份收入;而生二寶也勢必會再度加重家庭開支負擔。 幾件花大錢的事情擠在一起來,有時候當天就要急用錢,小蘇為了圖個下款方便,也為了多借點錢先把眼下的難關過了,和他先生兩人就連用了四家頭部互金平臺APP的借貸。也正是因為這幾家都是大平臺,底層資金都有和商業銀行的“聯合貸款”合作,所以小蘇的借款都上征信。 這些APP借款,小蘇和他先生都沒有一天違約。但問題還是來了,他們在當地某農商行本身的、用以甜品店經營的貸款額度被收回了。這是他們原本金額最大、最穩定、也是利息最低的一筆貸款。失去了這筆貸款,他們才算是損失大。 “愉見財經”問了銀行業的人,他們深表理解這家農商行的做法。一來,考慮到借款人負債率急速上升;二來,互聯網借貸的風險正順著“共債”的鏈條急速向銀行業蔓延,多家銀行都在排查并砍斷這些鏈條。 “個人負債筆數多、金額小,從信審的角度看是資質較弱,謹慎介入。”一名銀行人士表示。 所以小蘇他們就成了銀行不愿再授信的“共債”群體。即便他們碰的,還基本都是頭部互金平臺。 小蘇說她腸子都悔青了。他們原本想的是,以銀行貸款為主體,急用的時候短期借互金平臺的錢調個頭寸;誰知道現在本末倒置了,銀行貸款沒了,反而是這些互金平臺上的錢始終都借得到,可那些平臺的實際資金成本都是20%左右,長期借,超過了小蘇家的負擔能力。
一些回轉方案
Y
我邀請大明和小蘇來到“愉見財經”的金融群里。假如他們所言屬實,那這兩名借款人都有真實的借款需求、正常的經營以及相對可期的還款來源。那他們該怎么借到銀行的貸款呢? 群里七嘴八舌,首先是讓他們多跑幾家銀行看看,因為不同的銀行授信政策及敏感度都不一樣。 大明說他其實已經換了一家股份制銀行當地的網點去申請貸款,但對方客戶經理開口第一句就是問他是否有固定資產,大明說他一聽就覺得心寒,后面的溝通就沒多說什么了,也因此沒再嘗試換第二家了。 大明說,對于銀行最看中的抵質押物,自己真是拿不出。行業里的確有些物流公司是走重資產路線的,跑貨的車基本都是自己的,所以他們的可以做“欠款用油”,連ETC也可以欠款;但像他那種小公司,車都是“掛靠”的,或者是社會上的閑散車輛有單子了征用一下,所以公司是完全的輕資產。 小蘇說他們家是有套房子,已經做了抵押房產的商業貸款。本來還有些余值也想再二押貸款,但跑了兩家銀行,也說不給做了。反而只有外頭那些互金平臺愿意要這些余值抵押。 對于多跑幾家銀行看看,“愉見財經”從小蘇的身上看到了一個怪象。小蘇說他們經常接到一些資金中介/消費信貸中介的電話,問他們要不要貸款,并釣魚式地給一個聽起來比較低的利息。小蘇說她試過一家不靠譜,還騙取了她很多不該提供的私人資料。并據此就認為她已經通過資金中介了解了銀行態度了。 講真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這類奇怪的心態。我想說的是,那些中介即便打著銀行的幌子、或者說自己能搞到多少家銀行消費信貸的資源,他們都只是牟利的中介,完全不能代表銀行啊…… 群里有銀行人士,建議小企業主們都去關心銀行的“銀稅貸”/“稅務貸”,且最好直接去納稅扣款賬戶銀行。 其實很多銀行都已經推出了與稅收掛鉤的貸款品種,但苦于很多小企業還都不知道。(“愉見財經”決定一定要幫這些好貸款品種多多宣傳啊!) “稅銀貸”類貸款主要看企業稅金三期的納稅額,然后放大一個比例(有說是3~7倍,但具體行業和借款人,還得具體分析)給以貸款額度。 我記得“愉見財經”曾經報道過寧波銀行(002142,股吧)零售公司部早前就推出的“稅務貸”類產品,就是專門為誠信納稅的小企業提供信用貸款支持的,企業納稅記錄良好且符合銀行要求的其它條件,貸款額度就可根據企業納稅額及納稅信用等級設定。當時聽說寧波銀行的“稅務貸”純信用額度最高可有100萬元,有效補充小企業經營所需的流動資金。 在寧波銀行新版APP中就有“線上稅務貸”申請入口,可以做到快速審批、隨借隨還。通過下方二維碼就可以下載APP。
小蘇說好,她會去銀行看看。 但大明還是有困擾,因為他說大多數像他那種跑干線運輸的,“進項的是夠,但實際交的稅金不多的”。所以單靠“銀稅貸”他還是貸不到理想的額度。 于是群里繼續出謀劃策,明確大方向,輕資產小企業有兩種投靠方式:
- 一是靠自己的數據(稅務數據就是一例,其它還包括交易流水、發車量等),所謂“數據金融”;- 二是靠交易對手方/核心企業,所謂“供應鏈金融”。
但對于靠發車量、交易流水做參考的“數據金融”,大明還是唉聲嘆氣。他說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因為他缺乏資金,就沒辦法擴大供貨規模,也就做不出具有金融價值的數據,也就沒有辦法得到更多的資金,也就沒辦法擴大供貨規模……如此死循環了。 同樣的,大明覺得自己的供應鏈還不成規模,也夠不上交易銀行部門來設計相關業務構架。他感慨說,“規模經濟,平臺優勢,才能強而不倒。”但他缺乏資金來邁開步子。 但一切也要話分兩頭說。銀行正在努力更加支持小企業,可小企業們自己也要爭氣啊:你們財務報表是否齊全是否真實,該交的稅都交了嗎,“三流”(資金流、物流、發票)真的足夠清晰對應嗎……凡此種種,如果小微企業本身操作能規范些,銀行也才能有更多的憑借來做風險判斷和定價。 換到銀行的角度,事實上,支持實體經濟、支持普惠金融,幾乎家家銀行都有專項額度和專項政策。對于大明這樣的企業,群里的銀行人士表示,“在線保理、應收賬款池(保理)、票據類、發票貸、稅務貸、POS貸等等”,銀行已經用心設計了很多針對性產品。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愉見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