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春節期間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受新冠疫情因素影響,包括理財業務相關投研、發行等人員未完全到崗等原因,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根據普益標準監測數據,2月8日至14日,共有284家銀行發行了1728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凈值型產品),發行銀行減少36家,產品發行量減少1998款。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理財產品發行量減少的情況將對銀行融資端造成壓力,從而增加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難度,且影響接下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定價、規模與發行策略。同時,市場化選擇也催生銀行理財原有審批及風控模式的變化,給銀行理財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理財量價齊跌
根據第三方數據檢測,春節以來,銀行理財發行及收益處于低潮期。
“春節期間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下降屬于正常現象,一般節后會逐步恢復發行,不過從2月2日到16日這兩周銀行理財的單周發行量仍沒有恢復到正常的發行水平。”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表示。
從收益水平來看,殷燕敏表示:“2月10日~2月16日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期限為200天,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93%,環比微降1BP,春節后收益率波動較小。但從中長期來看,鑒于貨幣政策持續保持相對寬松,而且疫情的疊加,央行加速調整利率下行,對于固收類投資品種而言,收益率水平將會繼續下行。”
不過,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取決于多重因素。普益標準研究員梁傳義亦認為:“央行持續保證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無風險利率進一步下行,或將帶動尤其是預期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下降;然而,大多數理財產品投資于債權類資產,市場利率下行將提升資產價格,或將帶動尤其是凈值型產品的收益率上行;其他混合類或權益類產品則主要受資本市場信心影響,目前來看處于多空博弈的階段。”
關于未來理財發行量的趨勢,梁傳義告訴記者:“主要取決于疫情進展情況,如果疫情在短期得以控制,理財產品發行量或將迎來觸底反彈。根據監管層此前對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情況的表述,預計本年度各銀行處理老產品(主要是預期收益型)的壓力不會過大,而新產品(主要是凈值型)則依然將加快發行進程。”
線上審批運用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不僅投資者購買理財的方式發生改變,銀行理財業務在審批模式方面也有所改變。
近日,多家銀行及理財子公司推出了抗“疫”理財產品,并鼓勵消費者通過線上渠道購買。比如,交銀理財推出了抗“疫”精選產品,募集規模為30億元,起購金額低至1元,業績比較基準為4.1%。免除銷售手續費、托管費和投資管理費,并且所募集的理財資金將主要投向生產防疫用品的優質重點企業、以及其他抗擊疫情的相關領域。
記者從交銀理財了解到,與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不同,上述抗“疫”理財產品支持首次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在線上完成風險測評,不用親至網點面簽,打破了渠道限制。交銀理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首先要對客戶的資金和信任負責。在確保各項產品發行和產品投資業務正常開展的前提下,盡量安排通過遠程辦公、線上審批等技術手段壓降到崗人員數量。”
梁傳義表示:“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到網點辦理的初衷是為了保障投資者權益,幫助投資者認清自身的風險評估情況,履行銀行盡職盡責義務。然而在當前‘宅經濟’形勢下,線上渠道為理財產品的銷售提供了便利,從而有望進一步發展。銀行及理財子公司應在符合監管要求的范圍內,加緊建設信息系統,完善理財產品銷售的標準化管理體系,提升服務團隊的資產配置理論知識,構建智能且人性化的投資者關系管理系統。”
而在殷燕敏看來,長期以來受制于首次購買必須臨柜面簽的規定,銀行理財產品的線上代銷等業務發展緩慢。“銀行理財產品非首次購買,如果風險評測到期的可以在線完成,但是首次購買,鑒于監管規定依然是需要臨柜面簽的。不過,資管新規規定,首次購買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不要求面簽,可以采用線上風險測評的方式。這對于新成立拓展業務的理財子公司而言,能夠提供更為便捷的購買方式,如若配合收益水平相對較高的產品,更容易獲得客戶青睞,減少獲客成本。”
風險管理臨考
在資金端給客戶較高的利率,同時在資產端又在盡力減輕疫情防控企業負擔降低利率,那么理財子公司應如何平衡自身成本與收益?
對此,梁傳義表示:“理財產品發行量縮減的情況無疑影響了剛開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短期業績。針對疫情因素,監管層表態將進一步增加理財子公司數量,壯大機構投資者。這從一方面將增加理財子公司之間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銀行拓寬業務面,亦有利于加速國內資管市場的建設步伐。”
梁傳義認為:“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在平衡資金端與資產端的時候,除了考慮利率因素,還會考慮資金與資產的波動率、期限、久期、結構等因素。結合這些因素,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平衡成本與收益的工作可統稱為資產負債管理。針對此次疫情狀況,資產負債管理可考慮減少資金端久期、增加資產端久期。”
殷燕敏表示:“部分銀行推出的抗‘疫’產品,通過免收銀行的管理費等釋放一定的利潤空間給投資者,便于產品快速募集金額,抗疫產品的投向也是針對疫情影響的地區、行業,短期內可能產品收益難以達到業績比較基準的水平,但當前的疫情必定是短暫的,理財產品的發行周期較長,后期投資策略或跟進調整。”
那么,如何平衡好發行理財產品支持實體經濟和風險控制之間的關系?交銀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先,我們對于企業的風險有著嚴格把控。此次疫情,對于部分資質較差的企業是加速了問題暴露,但對于資質較好的企業,他的長期邏輯并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其次,產品對應的風險策略方面,銀行理財產品大部分投資于債券,可以說一直沖在支持實體經濟、支持企業直接融資的第一線。在設計發行和產品投資方面,我們一方面注重理財產品風險水平與客戶需求的匹配,合適的客戶、合適的產品形態、合適的產品投資風格匹配適應;另一方面,在投資上通過分散投資、久期控制等手段,降低市場波動、短期信用情況變化對產品凈值的沖擊。總而言之,我們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有著充分的信心,也愿意與我們客戶一起分享這份信心和帶來的美好收益。”
關于理財產品風險把控需要面對的新形勢,梁傳義表示:“理財產品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式在于切實把資金引導至國計民生相關的產業、抗疫產業、擁有澎湃創新動力(310328)的產業等,同時為相關產業提供更低成本的融資服務方案。在此過程中,銀行及理財子公司需關注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指標的變化,管理好不良資產處置和比例。針對于定向投資的項目,完善項目盡職調查,建立交易對手信息庫,按照項目、公司內控、稽核審計等層次建立風險防線。”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