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拿到的防疫專項再貸款實際融資成本僅約1.27%左右,而新京報記者發現,正在發行的結構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可達7.5%;同時,企業客戶是結構性存款的最大買家,不少上市公司的公告里,也能看到企業購買結構性存款的動態。
“嚴防企業拿到低成本的再貼現再貸款資金后,去買結構性存款實現套利。”近日,談及疫情期間專項貸款發放,一位監管人士警示道。
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企業拿到的防疫專項再貸款實際融資成本僅約1.27%左右,而新京報記者近一周咨詢的多家銀行中,正在發行的結構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可達7.5%,不少產品的最高收益率也超過了同期理財平均收益率。
結構性存款近年成為銀行攬儲的“法寶”,截至2020年2月末,規模達10.82萬億元,其中約六成來自中小型銀行。伴隨快速擴張,部分結構性存款暗藏的“換馬甲”保收益、變相高息攬儲等問題也浮出水面,對此,金融監管機構自2019年下半年以來連番出手,結構性存款規模幾乎零增長,銀行在產品設計和風險提示上也越來越規范。
但記者調查發現,市面上仍存在“假結構性存款”,表現之一是銀行對嵌入衍生品的場景設定較為寬松,很容易就能達到最高收益率。另有銀行員工在宣傳結構性存款時,稱歷史上幾乎沒有得到過低利率,有暗示收益嫌疑。
觸發條件疑似“走過場”,平安銀行(000001,股吧)、南京銀行(601009,股吧)最高收益率唾手可得
記者近一周咨詢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華夏銀行(600015,股吧)、平安銀行、招商銀行(600036,股吧)、浦發銀行(600000,股吧)、光大銀行(601818,股吧)、北京銀行(601169,股吧)、興業銀行(601166,股吧)、南京銀行等機構,發現部分結構性存款設定的最高收益率觸發條件疑似“走過場”,很輕易就能達到。
如平安銀行的結構性存款98天0111期產品,起購金額1萬元,自2020年4月1日起息,投資期限98天,產品年化收益率區間為1.1%-3.8%,掛鉤利率是美元3個月倫敦同業拆借利率(3M Libor)。如果在這98天中,3M Libor都在-2%至3%之間,該結構性存款即可獲得3.8%的收益率。
南京銀行于3月25日起息的多款不同期限的結構性存款,也都與3M Libor掛鉤,且觸發最高收益率的條件同樣為3M Libor利率小于3%。
據Wind統計,自2008年11月之后,3M Libor利率一直沒有高于3%。“一些結構性存款掛鉤衍生產品,但它把行權的條件人為設置為極小概率的事件,使客戶能夠以近100%的概率獲得高收益率,這屬于假結構性存款。”原中國銀保監會創新部主任李文紅曾明確將此類特征的產品列為假結構性存款。
部分銀行員工銷售產品“心切”,重歷史收益表現輕風險提示
在記者咨詢結構性存款時,有幾家銀行的員工都強調了產品歷史收益的良好表現。
南京銀行一位理財經理稱,結構性存款不保收益,只保本,不過“設置的條件(令)得到低利率的概率特別小,我們行成立結構性存款以來還沒有過。”
由于咨詢時正值季末,該經理還表示,該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高于一些理財產品,如果是新客戶,在3月31日前將資金轉到南京銀行卡上,還將有禮品相贈。記者了解到,不少銀行都給員工下達了“沖時點”任務,有的銀行客戶經理要在一季度末前拉到300萬個人存款。
華夏銀行一位理財經理在介紹該行結構性存款“慧盈939號R款”時,也提到該產品歷史收益表現。根據產品說明書,慧盈939號R款掛鉤黃金期貨(AU2012),期限92天,預期年化收益率分為1.1%、3.93%、4.03%三檔,“歷史上95%的情況是按照3.93%兌付的。”該經理稱。
這款產品的收益率計算方式相對復雜。該經理介紹,假設成立當天AU2012的收盤價是370元,障礙價格為370元x113%=418元,執行價格1為370元x110%=407元,執行價格2為370元x80%=296元。以3.93%兌付的情形有兩種:一是觀察期內AU2012價格都低于418元,且結算價格小于407元;二是觀察期內任一交易日AU2012收盤價大于或等于418元,且結算價格大于或等于296元。Wind數據顯示,近十年AU2012價格都沒有突破過418元,近一年價格波動期間大致在283元至385元間。
“從條文看產品設計沒有問題,但理財經理提示客戶該產品歷史上95%能達到3.93%的收益,這是不對的。”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分析稱。一位券商研究員也稱,從說明書看不出這款產品是真假結構性存款,但銀行員工的推介話術明顯不規范。
企業是結構性存款最大買家,監管提示套利風險
比起個人客戶普遍以“萬”為單位的認購量,企業客戶才是結構性存款的最大買家。央行官網公布的銀行信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末,中資大型銀行加中小型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達到約10.82萬億元,其中6.37萬億元為單位存款,占比58.87%。這6.37萬億元結構性存款中,有4.77萬億元來自中小型銀行。
從不少上市公司的公告里,也能看到企業購買結構性存款的動態。如北控醫療健康3月初發布公告,附屬上海翀遠及附屬陸港國際分別與浦發銀行訂立結構性存款協議。上海翀遠同意以內部資源購買結構性存款人民幣1.56億元;陸港國際同意以內部資源購買結構性存款人民幣3000萬元。
再如雙星新材(002585,股吧)3月下旬公告,公司1月16日用閑置的2億元購買了浦發銀行結構性存款,于3月25日到期,收回本金2億元,取得收益143.75萬元,實際年化收益率為3.75%。3月25日,雙星新材繼續購買了2億元浦發銀行結構性存款。
企業用自有資金購買結構性存款無可厚非。不過記者近日從一位監管人士處得知,疫情期間,出現了同一客戶短時間內集中過度授信的問題,要嚴防企業拿到低成本的再貼現再貸款資金后,再去買結構性存款實現套利。
據央行副行長陳雨露3月22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的數據,央行前期設立的3000億防疫專項再貸款,支持重點企業共5000家,企業獲得的貸款已超過2000億元,實際融資成本1.27%左右。
記者近一周咨詢的銀行中,平安銀行一款掛鉤滬深300看漲鯊魚鰭的結構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可達7.5%,不少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也都達到3.7%-4.5%,不僅高于一般性存款,甚至也高于許多理財產品。據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上周271家銀行共發行了1713款銀行理財產品,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96%,較上期保持不變。
監管近半年下發多道“規范令”,結構性存款規模幾乎無增長
結構性存款“走紅”時間并不算長。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要求理財產品由保本型向凈值型轉化,也就是要打破剛兌。之后結構性存款接棒,成為銀行力推的“網紅產品”,其規模從2018年1月末的約4.4萬億元,僅一年半左右就翻漲到10萬億元。
同樣叫“存款”,但結構性存款的收益與貨幣匯率、銀行利率、金融衍生品等波動指數掛鉤,利息并不在保險范圍內。起初有不少用戶混淆,還有許多中小銀行不具備普通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也發行了結構性存款。
對此,銀監系統和央行等金融監管部門下發了多道“規范令”。2019年9月,北京銀保監局印發《關于規范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劍指產品設計不合規、風險計量不準確、業務體量與風控能力不匹配、宣傳銷售不規范四類違規;去年10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提出結構性存款不得“出表”、設置24小時冷靜期等要求。
銀行已陸續執行。如在北京銀行手機銀行客戶端進入“結構性存款”界面時,會彈出一則提示,內容為:我行結構性存款在認購期終止后至起息開始前增設24小時冷靜期,冷靜期內您有權對已購買產品進行撤單。
銀保監會彼時還提出12個月過渡期,其間商業銀行可以繼續發行原有的結構性存款,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內,并有序壓縮遞減。此后結構性存款規模增長明顯放緩。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9月末時,結構性存款規模已達10.8萬億元,至今年2月末幾乎沒有增長。
今年3月初,央行下發關于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范圍,將存款利率管理規定和自律要求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資深財經人士畢研廣分析稱,這對銀行的高息攬儲行為將形成約束,雖然近年存貸比考核紅線取消了,但一些中小銀行資金壓力相對還是較大,加上近年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寬,銀行爭相調高利率拉存款的情景仍然常見,通知就是要規范這種行為,否則敞口太大會造成惡性競爭。
銀行高息攬儲也會造成自身成本上升。對于如何減壓,在當前貨幣政策重心為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背景下,業內對存款基準利率要不要降低的討論十分熱烈。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真正影響銀行成本的是居民和企業的存款,它們占銀行整個負債的60%以上,降低存款利率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
在采訪中,也有銀行人士推薦購買3年或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達到4%以上。對于盡早購買的理由,銀行人士稱:“現在都在傳降息,說不定下個月買時利率就降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