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管理局印發實施了《廣州市創建全國小貸行業標桿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其中提到經過3年努力,爭取全市小貸公司總數超過130家,注冊資本超過300億元,貸款余額超過500億元;監管評價為A類企業占全市小貸公司比重不斷上升,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頭部機構達到3家以上;小貸行業成為廣州地方金融產業的重要增長極和地方金融規范監管的樣板,民間融資“廣州價格”指數體系形成全國影響力,廣州小貸行業制度化、科技化、普惠化、國際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記者注意到,在《三年行動計劃》中,有幾點突出強調了“通過金融科技的運用與政策的輔助,促進廣州市小貸行業有序健康且有創新的高質量發展” 。例如建立首席風險官制度:支持和鼓勵小貸公司在高級管理層中設立首席風險官,負責對機構運行全過程的重大風險進行防范、控制和化解,對經營的合法性、合規性進行審議、監督和檢查,防止違法違規人員進入小貸行業。
還有實施“五鏈合一”, 這“五鏈”分別是引入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建設小貸行業監管數據保存驗真的“監管鏈”、風險監測預警的“風控鏈”、糾紛調處化解的“司法鏈”、信用數據驗證的“征信鏈”、優化行業生態的“服務鏈”,實現五鏈有機銜接,為小貸行業監管與發展賦能。
廣州市小額貸款行業協會會長馬聰向經濟觀察網記者具體闡述了這“五鏈”的構成,例如監管鏈,監管部門通過非現場監管系統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實現精準精細監管,通過監管鏈聯通各鏈,賦予各鏈不同屬性數據。又如征信鏈,可以為小貸公司提供詳盡的企業信用數據情況,通過不同的評分模型和區塊鏈數據接口讓小貸公司掌握企業的征信情況,為信貸業務開展和貸中貸后管理提供抓手。通過金融科技手段,以數字信用賦能商業信用,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司法鏈,是與廣州互聯網法院進行對接,可實現案件批量智審,提高執行效率,以科技手段提升司法服務能力,也提升小貸公司司法訴訟效率;風控鏈,與廣州民間金融街(000402,股吧)小貸非現場監管系統的“監管鏈”對接,將為小貸公司提供輿情等方面的信息,為行業監管提供決策。”馬聰如是說。
《三年行動計劃》中還提到了開展監管沙盒試驗:以小貸公司為樣本,在非現場監管系統進一步完善、信用數據互聯互通的基礎上,探索開展沙盒試驗,對監管制度實施效果、創新產品合規風險等進行評估、預測,提升監管前瞻性及有效性,穩妥推進小貸業務創新。
5月15日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強調了“金融開放”,支持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依法設立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與《意見》一脈相承的是,《三年行動計劃》也強調了“引進來”的重要性:重點引入港澳資金,在民間金融街、南沙自貿區、廣州國際金融城等重點區域設立外商獨資小貸公司,并探索設立在粵港澳大灣區全域開展業務的小貸公司,服務大灣區建設。
馬聰告訴記者,廣州設立外資小貸公司,要求外資股東前一個會計年度總資產原則上不低于10億美元,需要最近連續兩個年度連續盈利等要求,所以現在廣州市還沒有一家純外資的企業設立小貸公司,但是在2016年底,省金融局印發《進一步促進小額貸款公司規范發展的意見》中提到,港澳資企業參與小額貸款公司與省內企業要求一致,大大降低了港澳資企業發起設立小貸公司的門檻。因此,廣州市第一家由港澳企業獨資的小貸公司也于今年4月底獲批開業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