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收到證券交易所2019年年報問詢函,其中“存貸雙高”的現象仍是監管關注的重點之一。據《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梳理統計,7月以來截至7月8日,共有超70家上市公司回復交易所年報問詢,其中多家公司涉及貨幣資金及存貨、借款、理財等方面問題。
而與上市公司存款、借貸關系密切的銀行機構對此也十分關注,受訪業內人士表示:“‘存貸雙高’是資產負債不合理的表現,銀行對企業資產負債不合理現象及相關風險十分關注!
“存貸雙高”積壓流動資金
上市公司在擁有大量貨幣資金的同時,又進行高額舉債,導致公司賬面出現存款、貸款雙高的現象,一直是監管問詢的重點內容之一。今年以來,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被監管問詢上述問題及風險。
例如,7月7日,萬邦德(002082,股吧)醫藥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于2019年年報問詢函回復的公告信息顯示,報告期末,該公司貨幣資金余額為6.51億元,短期借款余額為7.84億元,長期借款余額為5.6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根據要求,該公司需要詳細說明報告期末貨幣資金與短期借款、長期借款余額同時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財務費用大幅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年末“存貸雙高”特征與該公司歷年數據、同行業公司是否存在差異等。
再如,6月23日,深交所下發關于對瑞康醫藥(002589,股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年報的問詢函信息顯示,報告期末,瑞康醫藥貨幣資金余額為48.30億元,短期借款余額為51.92億元,長期借款及應付債券余額為13.26億元,存在“存貸雙高”現象。深交所要求其說明公司賬面貨幣資金的具體用途及存放管理情況,是否存在使用受限,或與大股東及關聯方資金共管等情形;詳細說明2019 年末貨幣資金與短期借款及長期借款余額同時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財務費用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年末“存貸雙高”特征與該公司歷年數據、同行業公司情況是否存在差異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存貸雙高”突出的表現有:一方面,賬面貨幣資金多,但貨幣資金對應的利息收入較少,利息收入占貨幣資金比重很低。另一方面,在貨幣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存在長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余額等。
“‘存貨雙高’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企業的流動資金大量積壓,銀行對此也十分關注!比A東某公司財務總監表示,“企業的流動資金就是企業的血液,很多企業都是缺少流動資金而‘干’死的,不是虧死的!
管理部門對上市公司“存貸雙高”問題一直十分關注。財政部就曾對會計師事務所做好2019年度年報審計工作提出一系列要求。其中提到,在把握審計風險方面,要求加大對“存貸雙高”上市公司、地方金融機構、地方性融資平臺和國有企業審計力度。對“存貸雙高”的上市公司,聚焦貨幣資金等金融資產和企業經營現金流的真實性問題,加大對銀行存款、營業收入成本和大額往來款項,特別是關聯方交易和海外交易的審計力度。
多重因素造成“存貸雙高”
上市公司因“存貸雙高”等陷入危機后,與其存貸關系密切的銀行機構也“難脫干系”。
“‘存貸雙高’的風險點主要集中在‘存’上,‘存’的水分很大。賬面上的貨幣資金是不是真實存在,這關系到財務是否存在造假問題! 某股份行分行貸款審批人士告訴記者,“如果企業賬面的存款是真實的,但資金是受限的,比如做為保證金,已經質押,或是被大股東、關聯方占用等,也就是說雖然有資金,但是可以利用的很少,為了維持企業經營被迫借貸,這就形成了‘存貸雙高’的局面!
“另一種情況,是企業賬面的存款本身就是假的、不存在的!鄙鲜鰧徟耸勘硎荆疤撛龅呢泿刨Y金不會產生現金流,為了維持企業經營必然還需要借貸資金,也會形成‘存貸雙高’的情形。”
而無論是資金受限還是虛增貨幣資金,銀行在給企業審批貸款時,都必須要格外關注。上述審批人士表示:“大量的貸款放出去了,企業一旦出現流動性危機,銀行的資產質量首先會受到沖擊,一損俱損!
“‘存貸雙高’是資產負債不合理的一種表現,資產負債率不合理的企業經營風險很高,如果是國企,巡視組也是要督促整改的。”某國有企業財務人士表示,“資產負債不合理,去銀行貸款也會遇到阻力!
此外,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其他可能的情況!袄碚撋现v,企業有多少貸款都會運用出去,比如購買原材料等。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經營受到影響,并不需要那么多錢,因此貸款來了之后,去做一些理財或結構性存款,導致企業‘存貸雙高’!苯鹑诒O管研究院副院長劉誠燃表示。
這種情況下,長期來看對企業是不利的,劉誠燃解釋道:“企業靠生產經營性現金流去創造利潤,而存款的利率一般比貸款低很多,‘存貸雙高’直接導致企業利潤縮水。”
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企業甚至是上市公司財報中顯示了存款高,還有銀行放款給企業?上述華東某公司財務總監表示:“銀行給企業提供貸款,但也不能干預企業經營。很多優秀的企業其實是有較大額度的貨幣資金的,不能只看貨幣資金就斷定企業有風險,有時可能銀行及貸款審查人員也未能將所有的風險預判好,才有企業爆出償債危機后,很多銀行也深陷其中。”
另外,也有財務專家分析稱,企業在現金流量非常充分的情況下,仍在進行規模不小的貸款,尤其是短期借款,甚至還因此產生規模不小的財務費用或利息費用,是因為部分企業為了維護好和金融機構的關系,做一些企業發展過程中根本不需要的融資需求,但這個融資的成本是由上市公司來承擔的。
(編輯:朱紫云 校對:顏京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