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冠疫情已經深刻影響了全球經濟,貿易保護主義與投資保護主義卷土重來,我國的對外貿易與投資都將深受影響。相應地,中資銀行海外業務受到了哪些影響?中資銀行如何服務國家戰略?如何繼續做好企業和居民的海外業務?本刊特約中國銀行林景臻副行長從挑戰與機遇兩個方面對上述問題抽絲剝繭、娓娓道來,為讀者做了詳細解讀。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后,全球經濟金融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我國銀行業的海外業務發展帶來了重要影響,銀行國際化發展戰略面臨新挑戰和艱難選擇。在后疫情時代,中國銀行業的海外業務拓展要立足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局面,適應全球經濟金融形勢、產業鏈發展的新格局,堅持穩中求進,靈活調整,充分把握危中之機,努力實現國際化業務的高質量發展。
疫情下我國銀行業
國際化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擴散,對全球政經格局、經濟金融體系的沖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見,對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疫情加劇了“去全球化”的趨勢與大國博弈力度,銀行業國際化發展戰略面臨艱難抉擇。我國的疫情應對成效,凸顯中國體制相對西方國家在危機應對、經濟韌性等方面的優越性。在疫情蔓延的形勢下,世界各國“逆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強化,一些國家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勢力順勢加大力度保護本國產業鏈安全,例如美國、西歐國家和日本都在出臺推動產業回流本國的舉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兩國之間的摩擦進一步加劇,美國政府試圖通過“甩鍋”疫情責任、干涉中國內政、鼓動中美“脫鉤”等手段為選舉造勢,增強了對中國的戰略遏制力度,增大了世界經濟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在更為復雜的國際地緣政治背景下,中國銀行業國際化戰略面臨更加艱難的布局選擇、更大的業務開拓難度和更多的金融制裁等風險。
全球經濟深陷衰退,我國銀行業國際化業務增長乏力。受到疫情中全球“大封鎖”抗疫措施的影響,全球人員往來和物流受阻,跨境貿易和投資創紀錄下滑,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預計2020年全球實際GDP將下滑5%以上,創20世紀“大蕭條”以來最深衰退;全球貿易下滑10%以上,綠地投資和跨境并購數量萎縮超過50%。而且,疫情拐點未至,存在不斷反復的風險,未來復蘇前景的不確定、不均衡態勢突出,預計全球經濟未來五年平均增速僅為2%左右。不少跨國大型銀行對跨境投融資服務和海外市場業務拓展更加審慎,甚至收縮或撤出部分業務,將業務重心轉移至國內市場。在此背景下,中國銀行業的全球一體化經營將同時面臨跨境金融業務增長乏力、更高的國別風險與信用風險、更大的經營管理成本壓力。
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銀行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市場風險提升。2020年以來,疫情沖擊疊加能源價格大幅下跌,股市、債市等金融市場出現大幅波動,部分市場發生流動性危機,新興市場整體資金外流態勢突出,全球金融市場震蕩導致跨國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出現短期大幅增長或大幅下跌,經營脆弱性加大。一方面,全球寬松貨幣政策環境推動資產價格普遍上漲,2020年4月以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股票指數分別回升20%以上;另一方面,流動性泛濫下實體經濟低迷不振,股票等風險資產卻估值過高,資產價格震蕩風險加大。一季度,國際銀行業的交易收入與匯兌損益整體出現巨大波動,市場風險不容小覷。
疫情加劇全球低利率環境長期化,海外業務面臨利差收窄的新挑戰。為應對疫情沖擊,主要央行開啟史無前例的寬松貨幣浪潮,全球利率水平處于歷史最低區間,銀行業的信貸利差將大幅收窄,從而對銀行息差收入產生擠壓。2020年一季度美國銀行業凈息差已經下降至3.13%,為近五年最低值。疫情疊加低利率常態化、長期化,使得銀行傳統存貸業務將發生巨大變化。從負債端看,疫情封鎖、失業或破產風險使得企業和個人客戶減少投資消費,增加存款、提高儲蓄。歐洲、北美地區的個人儲蓄率和存款規模在2020年3月以來均創出歷史新高。從資產端看,信貸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加劇,金融市場波動加大,不少跨國大型銀行貸存比明顯下滑。疫情持續蔓延導致跨國銀行在全球各地區的企業客戶流動性趨緊、提款需求陡增,銀行在全球范圍內的資產負債平衡管理難度和流動性風險加大。
海外資產質量管理和資本管理壓力上升。疫情下諸多行業遭受重創、企業資金鏈斷裂,餐飲住宿、旅游娛樂、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等消費和服務業首當其沖,銀行相關行業信貸資產質量承壓。同時,受原油價格大幅波動、全球產業鏈重構影響,部分傳統制造業面臨資金鏈趨緊,供給端承壓和需求復蘇不明朗等沖擊,出現經營停滯、瀕臨破產等問題。如汽車、電子產品、機械設備等制造業領域,房地產、基建產業、采礦業等產業;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圍內的跨國大型銀行相繼大幅提高信貸預期損失的計提規模,歐美大銀行在2020年上半年的計提總額已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水平。撥備上升、利潤下滑,銀行業海外業務發展將面臨巨大的資本補充壓力。
辯證把握后疫情時代
銀行海外業務的新機遇
從長期來看,新冠疫情加快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變,經濟金融新變化和新格局下蘊含著新的機遇。適應全球化發展、產業鏈調整的新格局,立足于我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局面,把握區域結構、業務結構、服務模式等方面的國際化發展新機遇。
“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將助推國際化發展。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內需潛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雙循環”格局的核心是通過科技創新,完成傳統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從依附型向自主型的轉變。在新冠疫情重挫全球貿易投資的背景下,中國仍將會持續擴大進口以滿足國內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以開放的姿態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2010~2019年,中國貢獻了全球家庭消費增量30%以上,酒類、汽車、手機及奢侈品全球消費份額超過30%;2019年,中國貢獻了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28.2%,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超過全球總規模的10%。在“雙循環”新格局形成過程中,新興經濟體勞動密集型商品、發達國家高端消費品將可能成為拉動我國進口增長的重點領域;我國處于全球價值鏈上游的光伏面板、高鐵、數字支付、風力渦輪機、電動汽車、機器人、智能手機等具有較大增長潛力,將成為銀行國際化布局和客戶準入的重點領域。
亞太、非洲等新興地區增長機遇。新冠疫情沖擊下,全球經濟復蘇態勢并不一致,“東升西降”特征較為突出。據IMF預測,2020年,發達經濟體GDP增速將下滑8.0%,其中美國、歐元區和日本分別下降8.0%、10.2%和5.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降幅為3%,其中亞洲發展中國家和東盟五國降幅分別為0.8%和2.0%,仍具有一定的增長潛力。根據經濟增長前景的變化,部分國際大型銀行在歐美市場采取業務收縮甚至退出計劃,而持續加大在亞太、非洲及中東等新興市場地區的資源投入。亞太及東南亞國家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2020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同比下降3.2%,但與東盟地區的進出口總額卻逆勢增長5.6%。2020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自由貿易協定有望簽署,將深化我國與亞太特別是東盟地區經貿往來,為銀行國際化業務創造增長空間。
海外線上業務增長前景良好。疫情爆發對銀行業務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交易轉移到線上,促進了交易成本下降和效率的提升。拓展線上渠道已成為國際大型銀行發展海外業務的重要策略。部分國際大型銀行通過線上渠道拓展司庫、交易銀行、支付結算、金融市場等業務場景,通過嵌入和開放模式提升客戶體驗,部分領先銀行線上公司客戶服務可覆蓋其70%以上的海外機構;部分銀行在亞太及非洲等金融欠發達地區通過手機銀行渠道拓展零售業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并擬持續加大業務投入。2020年一季度,在經貿活動萎縮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同比增長34.7%,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無接觸”服務模式的客戶和交易規模持續上升。在全球疫情依然肆虐、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入的背景下,線上業務將成為銀行海外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
新一輪對外開放的發展機遇。加入WTO以來,我國逐步降低外資企業運營門檻,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逐漸提高。疫情傳播并沒有阻礙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我國持續推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的對外開放新布局,在海南等多地打造自由貿易試驗區(港),探索在稅收、資本和人員流動方面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優惠政策。與此同時,通過完善法律制度、優化監管政策等措施持續改善企業營商環境,為內外資公平有序競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2019年末,全球500強企業中有490余家在華進行投資。在新一輪對外開放背景下,外資企業的進入步伐會明顯加快,部分競爭力較強的外資企業在跨境融資、支付結算、現金管理等領域具有較大的金融服務需求,會在相關領域帶來新的業務增長機遇。
銀行業綜合化經營進一步發展的新機遇。后疫情時代,全球低利率環境下,跨境信貸業務發展及其收入增長潛力受到一定的抑制,但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的需求較大,銀行在跨境承銷、做市和托管等業務上可以獲得良好的增長機遇。特別地,中國銀行業在綜合經營方面的政策有望進一步放寬牌照準入,為服務好科創板、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等進一步提供充分的配套支持;通過利用好金融對外開放新政策,持續提升海內外一體化服務的競爭優勢,國際化大銀行在服務海外市場客戶綜合化金融需求方面將會贏得新的發展空間。
把握時代新變局,
推動國際化發展行穩致遠
當前我國銀行業國際化業務發展相對穩健,網點布局和產品體系覆蓋面都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業務模式和區域管理架構創新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后疫情時代,銀行國際化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銀行業海外業務拓展應當把握時代變革的新格局,立足于國內業務發展基礎,及時調整和優化國際化業務戰略,實現高質高效、行穩致遠的發展。
堅持“立足中國,服務全球”,拓展國際化發展空間。從國際經驗來看,國內業務始終是國際化發展的基石。在中國持續推動新型國際化發展格局、擴大雙向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社會的對外聯系必將日益緊密,跨境金融服務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中國銀行業應繼續堅定不移地服務國家戰略,立足于國內大市場,全面服務“走出去”客戶,深挖客戶全球化發展需求;發揮海外機構布局優勢,將“引進來”客戶的先發優勢轉化為價值創造。要緊抓粵港澳大灣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海南自貿港等建設機遇,繼續做強亞太地區市場,發掘東南亞、南亞地區跨境貿易優勢帶來的跨境聯動業務需求。要做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支持國際產能合作、第三方市場合作,在審慎評估國別風險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參與商業可行項目。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優化各區域資源投入。當前全球疫情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水平、貨幣政策環境有著一定的差異性,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業務經營要根據各海外市場的特定情況,重新評估、動態調整部分地區的經營策略和資產業務結構。要對風險較大、缺乏發展前景或潛力的市場和機構,適當壓縮規模、調低類別。其中,對歐洲、日韓等發展較為成熟的市場要夯實業務基礎,爭取更多的合作和融合契機;對美國市場要在防控風險的基礎上適度展開業務合作;對亞太、中東、非洲等具有較強增長活力的市場可通過機構設置、業務輻射、線上渠道、代理行合作等多種形式優化全球布局和拓展海外業務范圍。在低(負)利率地區要加大對存款等負債資金的吸收力度,并加大在貨幣政策相對穩健的高增長地區的資源投入力度。銀行業海外機構要發揮駐在地獨有的價值,以屬地化原則為主拓展客戶和項目,注重挖掘自身發展潛力做強做優。
充分發揮科技力量,做精做深國際化業務。金融科技正在為國際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關注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發展,要在中國相關的企業和機構客戶基礎上,聚焦高質量客群,擴大客戶基礎。將交易銀行業務、企業手機銀行服務等作為提升對公業務板塊競爭力的重要抓手,關注以亞太地區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地區貿易融資增長機會,充分挖掘線上單證、保函、外匯結匯以及跨境電商等業務增長潛力。關注境外零售業務拓展機遇,加強海外線上業務投入,拓展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在境外的使用,提升客戶體驗,積極拓展線上零售業務。堅持穩健高質量的國際化發展主線,持續提升銀行價值創造能力,改善經營質效,在國際市場上展現銀行業的優質服務和金融品牌力量。
“以穩為重”,做好多種風險管控預案準備。適應后疫情時代全球變局蘊含的諸多風險變化,中國銀行業應及時對國際化經營策略進行審慎評估和動態調整,根據海外疫情發展情況、金融市場風險、地緣政治外交變化動態等調整國別和行業的資產業務結構。要高度關注疫情重災區、大宗商品出口國等部分新興市場,摸排存量業務風險,適度調整資源投入與擺布。要加強對重點客戶和行業風險的防控與應對。對于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和企業,加強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監測,不斷優化信貸結構。針對可能的第二波疫情爆發、第二輪國際金融市場震蕩、中美摩擦下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等問題,要做好業務準備與應對預案。密切關注疫情下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的遏制政策,及時評估涉美、涉美元的資產、業務、交易等風險情況,加強對涉美業務和客戶的風險預警與管理,根據美國政策變化有針對性地調整跨境業務授信策略,并針對可能發生的調查、訴訟、處罰做好應急預案。
作者系中國銀行副行長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銀行家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