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成為了銀行的“剛需”。
這種“剛需”體現在數字化時代人們對金融轉變的剛性需求。早先金融科技巨頭憑借技術優勢,使得用戶享受到便捷服務,從金融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中分得一塊。隨后嗅覺靈敏的銀行憑借對人們金融需求轉變的精準把握,搶先投入數字化轉型同樣品嘗到了豐碩的果實。
當銀行客戶已經享受過便捷服務之后,對銀行的要求有所提高。后知后覺的銀行則錯失彎道超車機會,也必須將精力投入到利用科技提升自身效率狀態之中。
“時至今日,不談金融科技者,似乎不足以語銀行。”長沙銀行(601577,股吧)董事長朱玉國曾在2019年年報中這樣評價金融科技。
隨著中報季結束,上市銀行向市場交出了自身經營的答卷。盡管業務受到環境影響,但金融科技投入卻一如既往,既然“剛需”已經大勢所趨,必要滿足用戶所需。
發展到現在,寬泛談論金融科技已經不能滿足銀行需求,細分之下的種類成為了銀行研究的對象,那么,銀行對金融科技哪些方面才算真正的“剛需”?
不同規模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入也不盡相同,相比與大銀行而言,中小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更能體現出哪類需求更加迫切。
我們選擇了三家不同資產規模中小銀行,通過分析它們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找到了一些銀行科技的“標配”。
2020年上半年,常熟銀行(601128,股吧)打通了信貸系統,上線網格化營銷,推廣線上商場和直播間,豐富場景應用,同時加快了大數據樞紐建設。
長沙銀行推進新數據中心建設;建立覆蓋吃喝玩樂、醫教游養,連接政府、商戶、消費者的本地生活生態;打造“弗蘭社”權益平臺、智慧銀行API平臺;加強支付結算安全管理;持續推進網點智能高柜、遠程AI云柜建設。
江蘇銀行推出了手機銀行5.0版本以及直銷銀行5.0升級版;開啟智能集中授權新模式;推動創新場景建設,開放“PC+小程序”雙平臺,實現網點柜面、智能柜臺“無卡”辦業務;創新條碼支付;部署互聯網反欺詐平臺,并建設了運營風險預警系統和運營數據集市。
從三家銀行披露的材料中發現,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運營、線上營銷、場景建設、網點智能化轉型、大數據風控和網絡安防7個方面均為銀行“剛需”。
大數據平臺是銀行發力科技的基礎。通過大數據,銀行可以構建適合自身特色的風控模型以及個性化營銷平臺,精準觸達每一名客戶。同時依托大數據風控技術,銀行能過做到開發線上純信用貸款產品,做到秒授信、秒到賬,優化客戶體驗,并且在貸后預警方面得到提升。
大中臺建設也是銀行的一個重要發力點。業務中臺雖然不能為銀行直接創造價值,但是大中臺可以構造敏捷的運營環境,提高員工辦公效率。
場景建設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銀行擁有了線上獲客的能力,配合線上營銷的落地,從獲客到客戶獲得金融需求能夠得到一站式滿足。即便在線下,網點智能化轉型的落地也能夠極大的改善客戶辦理業務的時間,使得在to C的過程中極大的優化了客戶體驗。
受制于規模與收入,小銀行在金融科技投入方面無法與大銀行相比較,但是在基礎業務方面,大部分銀行已經能夠實現數字化的改造,銀行的科技“剛需”正在逐漸進化至結合自身特色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