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如約而至,商業銀行及第三方支付的數字化進程及市場格局或將發生劇變。
10月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中國人民銀行開展了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10月12日紅包正式向中簽者發放。中簽者根據短信鏈接下載“數字人民幣APP”。據深圳發布官方介紹,數字人民幣紅包的使用方法具體分為 “用戶掃描商戶收款碼消費”以及“商戶掃描用戶付款碼消費”兩類。
雖然只是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市場預期,數字人民幣將在國內逐步展開應用。根據8月12日商務部《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將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
在此次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中,“數字人民幣APP”首度現身,而且只有中簽人員才能下載“數字人民幣APP”。
“從目前已公開的信息來看,未來數字人民幣APP將接入更多銀行,其功能也將會更完善,應該不局限支付,還會增加投資等功能。”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稱,由于央行數字人民幣擁有強大的信用背書,一旦場景端生態完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現有銀行及其他金融類如支付等APP的活躍度。
銀行金融服務正從網點模式迭代至APP模式,而API模式正在演進過程之中。在網點模式中,銀行把展業重點放在線下渠道,通過傳統的實體網點依托后臺賬戶,以及面對面服務為客戶提供了存貸匯等服務,商業銀行把網點拓展、賬戶增量放在首位。由于網點服務的位置、時間都是固定的,而金融需求已呈現多元化,雖然國內也曾涌現過社區銀行、夜間銀行等形式,也未能有效解決用戶金融需求。
近年,銀行網點增量已由正轉負,數據顯示,在2019年我國的六大行網點合計減少了836個,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網點數量與2019年年底相比,合計減少1343個。
隨著科技的提升,APP時代快速到來。
“移動渠道的拓展成本降低,受眾面增加,這個階段商業銀行的思維也從二八定律向長尾理論轉變。”9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全球高級別金融科技大會——2020 INCLUSION外灘大會上表示,受內外因素沖擊,銀行APP快速發展以后也遭遇了瓶頸,從銀行自身服務來看,商業銀行APP承載的金融服務和場景接合不夠緊密,難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各家銀行的APP活躍度并不高。從外部市場用戶的角度來看,大家習慣用的兩大移動支付APP已經占移動支付市場的90%以上,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支付習慣已被養成,也不太愿意往手機里裝其他更多APP,移動金融APP的跑馬圈地的時代也基本結束。
目前,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兩大APP活躍度較高。2020年半年報顯示,招商銀行APP累計用戶數達1.29億戶,借記卡數字化獲客占比19.71%;掌上生活APP累計用戶數達9,842.37萬戶,信用卡數字化獲客占比達62.48%。
為何招商銀行兩大APP活躍度較高?半年報的信息給出了答案:聚焦重點場景,拓寬服務邊界。報告期內,招商銀行APP和掌上生活APP中15個場景的月活躍用戶超過千萬;招商銀行APP金融場景使用率和非金融場景使用率分別為85.11%和58.52%,掌上生活APP金融場景使用率和非金融場景使用率分別為76.74%和72.70%。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基于電商場景和社交場景入口,并依托各自生態,已從支付發展至投資、理財、消費金融等綜合金融服務!毙わS稱,之前賬戶是金融的入口,而現在場景成為金融服務成敗的關鍵。
一旦數字人民幣普遍應用,對銀行將產生怎樣影響?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在署名文章《關于數字人民幣M0定位的政策含義分析》中稱,在實物現金流通過程中,所有商業銀行皆可面向公眾提供人民幣服務。在數字人民幣流通過程中,考慮到技術基礎和系統管理要求較高,可由作為指定運營機構的商業銀行與其他商業銀行及相關機構進行合作,在厘清責任權利關系的基礎上,共同向公眾提供數字人民幣流通服務。對指定運營機構的商業銀行提出的要求則是,具有成熟的基礎設施、完善的服務體系和充足的人才儲備,零售業務治理體系、風控措施等方面經驗豐富,能有效防范操作風險,增強公眾持有、使用數字人民幣的信心。
廣發銀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關鐵軍認為,數字人民幣錢包中的M0遠比實物現金更容易完成賬戶開立和資金轉移,商業銀行之間的能力差異將會因此放大,吸引數字人民幣轉為銀行存款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銀行與參與數字人民幣流通的“其他機構”之間的合作模式也將更為豐富多樣。
普華永道分析指出,央行很顯然不會讓數字人民幣給商業銀行帶來新的負擔。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曾經撰文指出,數字人民幣的推出,不會構成對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的競爭,不會增加商業銀行對同業拆借市場的依賴,不會影響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也就不會導致“金融脫媒”現象。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數字人民幣把我國貨幣所有環節都變成“數據”也可能為銀行帶來革命性的創新。長遠來看,商業銀行可能脫胎換骨轉換成“信貸數據管理公司”,例如利用區塊鏈技術、生物識別及大數據,把每位客戶的大部分財務資料都可以集中管理。商業銀行未來和科技金融公司的邊界可能更難分清,或兩者完全整合或可成為大趨勢。
當前,銀行正依托開放銀行概念,拓展銀行服務邊界,試圖實現銀行服務無處不在。李偉認為,開放銀行在提升金融服務效能的同時,也使得風險的敞口更多,風險管控的鏈條更長,風險洼地的效益更加明顯,風險的形式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新的變化。因此,需要樹立正確的開放理念,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銀行與生態合作方開放的數字能力,而非原始數據;開放的是雙向賦能,而不是單向付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