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發展面臨一些新形勢與新挑戰:一是數據安全保護刻不容緩;二是數字鴻溝彌合任重道遠;三是供應鏈安全可控迫在眉睫;四是業務交叉風險不容忽視。
10月21日,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在“2020金融街(000402,股吧)論壇暨成方金融科技論壇”上介紹金融科技工作取得的新成效時稱,我國數字金融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截至目前,以監管工具為基礎、以監管規則為核心、以數字化監管為手段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基本建成;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推動我國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進可靠、富有彈性的金融信息基礎設施新格局。
“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9地開展試點,推出60個惠民利企項目,探索出一條既能守住安全底線、又能包容合理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科技監管之路。”范一飛具體介紹。
在利企為民方面,范一飛介紹稱,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4.6萬億元,同比增長29.6%;截至2019年底,全國銀行業離柜率近90%,疫情期間社會公眾足不出戶便能辦理金融業務,大部分業務可實現“非接觸、云上辦”。
不過,范一飛同時強調,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創新金融產品、再造業務流程、提升服務質效的同時,也改變了金融運行機理,加大了風險防控難度,金融創新發展面臨一些新形勢與新挑戰:一是數據安全保護刻不容緩;二是數字鴻溝彌合任重道遠;三是供應鏈安全可控迫在眉睫;四是業務交叉風險不容忽視。
“越來越多的數據傳輸從內部專網轉向互聯網,大量敏感信息直接暴露在開放網絡環境下。與此同時,部分消費者和金融機構數據保護意識相對不足,對數據泄露環節和危害認識不到位,而不法分子竊取數據的手段卻不斷翻新,從面對面誘騙到遠程網絡攻擊,從木馬病毒到短信嗅探,個人隱私泄露等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甚至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范一飛表示。
在數字鴻溝問題方面,范一飛介紹,數字鴻溝拉大了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差距,加大了不同群體間生活質量對比度和距離感,使“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老人、農村居民等弱勢群體因理解能力弱、接受度低、適應性慢,無法靈活掌握各類智能產品與服務,在數字生活中被“代溝式”淘汰。“如何彌合這道‘鴻溝’,已成為金融科技高速發展必須直面的難題。”
供應鏈安全方面,范一飛表示,對金融行業而言,在“無科技不金融”背景下,金融新業態對關鍵核心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一旦供應鏈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將對我國金融安全造成重大影響;對機構自身而言,無論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技術產品過分依賴單一供應商,就相當于自身發展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上。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混業經營更加普遍,多種業務交叉融合,導致風險交織復雜、難以識別、外溢加劇。一些金融科技創新產品粉飾包裝,增加了金融監管界定和識別的難度,使風險隱蔽性增大。業務交叉風險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穩健經營提出更高要求,給金融管理部門穿透式監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帶來嚴峻挑戰。”在介紹業務交叉風險方面范一飛稱。
針對上述新挑戰,范一飛表示,要尊重金融科技發展客觀規律,加快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合理規范運用科技手段賦能金融提質增效。
一是發揮數據要素倍增作用。加強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綜合國家安全、公眾權益、個人隱私和企業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數據分類分級,實現數據的精細化管理與差異化防護,把好安全關口,嚴防數據泄露、篡改和濫用。
二是護航智慧金融健康發展。在算法安全方面,加快出臺人工智能金融應用監管基本規則,建立智能算法評價備案機制,強化標準符合與安全管理,提高算法的可靠性和可解釋性,提升駕馭人工智能復雜系統的能力,為智慧金融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三是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針對農民“數字足跡”缺失、農業跨領域數據融合不足等問題,基于多方安全計算、同態加密等技術推進涉農數據共享,利用數字化手段完善農村信用信息體系,為農戶授信策略提供可信任、可追溯的數據源,提高信用體系覆蓋面和應用效果。
四是增強風險防范化解能力。要積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豐富監管手段,探索金融風險甄別、防范、化解的新路徑,全面提升金融監管效能,織密風險防控的“安全網”。利用監管科技搭建多層次、系統化的數字監管體系,將新技術應用帶來的新產品、新業態及時納入監管。
五是提升金融科技產業競爭力。不斷完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滿足金融需求、可商業化運營的金融科技產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科技民族品牌,搶占金融科技產業“制高點”。從業務場景真實需求出發做好芯片、操作系統、分布式數據庫等產品技術選型和應用融合。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