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球,中國是提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國家。不過,如何闡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理念及內涵?長期以來,業界少有探討。
在不久前舉辦的第十三屆陸家嘴(600663,股吧)論壇上,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理念相關政策和長期效果”發表了主題演講,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含義及關系進行了詳述。周小川認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實質是一種正和博弈。如何引導金融資源的配置,長期來看,將關系到國家的競爭力、經濟的增長以及人民的福祉。
如何理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得出一個重要結論,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原因之一是有一些過度投機的金融衍生品脫離了實體經濟。隨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反復強調“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社會融資規模的相關統計口徑,從數據上反映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規模和水平,表明了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視。如今,即使在討論加密貨幣的創新時,我國的態度也是注重其能否為實體經濟服務。
實際上,對于什么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目前全球范圍都沒有明確的共識。“尤其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比較復雜,有一部分金融業就是實體經濟的組成部分,也是直接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的,還有一些金融服務和金融市場的交易,有可能離實體經濟稍微遠一些,近遠的程度不一樣,可以用‘0’(和實體經濟距離遠)和‘1’(和實體經濟距離近)之間的分布來說明。”周小川說。
處在“1”的位置上,至少有三方面含義:第一是支付體系,沒有支付體系,實體經濟轉不起來,所以金融在做支付體系的過程中可以被看作是實體經濟運行的一部分;第二是為企業提供流動資金的支持,特別是流動資金貸款;第三是為企業提供的新的投資,為這種投資所進行的融資服務包括銀行信貸,也包括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活動、資本市場為它們的融資,這也應該看作是實體經濟的組成部分。
“也有一部分,譬如二級市場中一些復雜的衍生產品,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脫離實體經濟,甚至有一些已經走到‘0’的地步,基本上完全脫離實體經濟,對此要加以警惕,甚至政策上需要加以控制。”周小川指出。
須從三方面看待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理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含義的同時,也要正確認識到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周小川認為,二者的關聯,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第一,它是正和博弈還是零和博弈。周小川指出,真正服務實體的金融是一種正和博弈,而脫離實體經濟基本面的金融則是一種零和博弈。
正和博弈如,金融會引導一些投資進入實體經濟,比如上市公司融了資去搞了研發、新設備、新技術、新產品,因此價值也有所提高,市值也有所提高,而且還能有不錯的分紅,企業和職工得益,市場產品得以豐富,投資者有錢可賺,這樣是正和博弈。而零和博弈是指投資者只能從其他投資者輸的錢里掙錢。
第二,觀察宏觀調控或者政策調控,要看它究竟是以實體經濟的基本面為依據進行宏觀調控,還是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基本面,產生了一種脫離基本面來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現象。
第三,財務的平衡性。市場經濟強調三大主體的財務平衡,政府、企業、家庭和個人三大主體應該實現財務平衡,比如,你創造了多少財富、有多少收入,就可以有多少花銷。
周小川表示,在過去多年,市場上很多錯誤的做法起因于與實體經濟脫鉤,最后產生了災難性的后果。如美國2008年所發生的次貸危機,大量發放的次貸與脫離實體經濟的經濟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周小川認為,真正對長遠產生影響的是資源的配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一場長跑,需要注意長期效果。長期來看,這關系到國家的競爭力、經濟的增長以及人民的福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