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銀行副行長
李偉
由《銀行家》雜志社主辦的“中國金融創新論壇”暨2021中國金融創新成果線上發布會在京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銀行數字化轉型:路徑與策略”,在主題“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實踐探索”的圓桌論壇環節,蘇州銀行(002966,股吧)副行長李偉進行了專業探討。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要求“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迎接數字時代,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在數字化轉型成為銀行業發展趨勢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經營發展模式正發生顛覆式的變化,蘇州銀行希望通過數字化轉型為經營發展賦能,用數字思維擁抱數字經濟,以數據智能重構運營管理,致力于將金融科技由戰略支撐轉向戰略引領,從時效性投資轉變為持久的數字化創新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中小企業、市民百姓,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蘇州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實踐有如下鮮明特色。
勾勒藍圖,前瞻性布局數字化頂層設計。當前,中小銀行正面臨著客戶需求變化、盈利能力承壓、業務結構失衡、異業競爭加劇等外部沖擊,以及客戶體驗落后、員工效能不佳及管理精細不足等內部局限,數字化轉型已然成為銀行業最前沿、最緊迫、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一項戰略。作為一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中小城商行,蘇州銀行在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始終“戰略先行”,在頂層設計上保障數字化轉型的配套資源投入。2020 年,蘇州銀行制定新三年戰略規劃,明確 “客戶體驗友好、合規風控有效、數據驅動轉型、特色專營突 破、精準管理賦能”5 大戰略制高點,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支撐新三年戰略目標達成的重大戰略工程,明確以不低于每年營業收入 的3%進行科技投入,不斷將金融科技能力轉化為業務生產力,開辟數字化銀行發展的全新道路。
明確機制,常態化推動銀行數字化轉型。目前,蘇州銀行的數字化轉型采用“數據+人”雙輪驅動的模式,通過數據基礎現代化、數據應用智能化、業務經營數據化,在客戶層面實現“優化客戶體驗、優化價值產出、優化客戶關系”的目標,在員工層面實現“提升工作效率、提升個人獲得、提升工作體驗”的目標。蘇州銀行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推動機制,成立數字化轉型實施領導小組,同時分領域成立了若干個專項工作小組,明確建立了日常議事決策機制。為達成數字化轉型愿景,我們建立轉型項目清單,明確了實施路徑,從傳統的項目建設模式向業務價值驅動轉變,以業務價值目標為抓手,對項目效果進行評價和持續追蹤,保證轉型成果能真正落地。
探索模式,體系化構建蘇式金融生態圈。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我們積極構建具有蘇州銀行特色的金融生態圈。一是圍繞平臺模式優化,布局智慧金融建設。承建的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邁入2.0迭代升級階段,并在昆山、揚州等地技術輸出成效顯著;“明智達”、“融暢”系統落地,法院及破產管理人業務合作贏得口碑;“e秒銀商”服務體系、物聯網2.0模式迭代優化;智慧農貿、智慧醫療、智慧工會等深融市民百姓衣食住行,成為科技支持普惠金融的蘇式典范。二是圍繞客戶旅程優化,打通銀行內部“經脈”。借助金融科技持續深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推動RPA虛擬機器人應用等實現客戶及客戶經理的體驗友好。依托大數據、AI引擎等新技術應用,實現部分業務自動化審批、實時反欺詐識別、大數據智能預警控險等,以金融科技賦能風險防控。三是圍繞創新項目試點,逐夢數字經濟賽道。成為全國首家參與數字人民幣流通領域、首家參與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的非運營機構商業銀行,將數字貨幣融入AI無感加油場景。充分利用蘇州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承接重要金融科技創新試點,與金融科技企業搭建聯合實驗室,與蘇州自貿區聯合推出Su-Pay,創優境外人士在蘇州營商和居住環境。
組織保障,持續性支撐數字化轉型落地。在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蘇州銀行積極優化流程、培養人才,努力提升組織的敏捷性、靈活性,夯實轉型基石。一是重塑協同流程,推進業務與科技互融互促。調優科技與業務的溝通協調機制,信息科技部向各業務條線派駐科技專員,讓科技人員深入業務一線,及時、全面了解業務的科技需求和業務痛點,縮短“科技-業務”溝通流,疏通“堵”點,提升協同效率,更好地服務和賦能事業總部。二是突出戰略重點,拓寬數字化人才發展路徑。嘗試在各業務條線設置客戶分析崗,主要從事基于數據治理標準更新優化數據,提交數據需求、開展業務分析、挖掘數據應用場景等工作。同時,完善數字化人才成長通道,推動數據思維、數字化經營理念根植于每一位蘇行人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三是強化培訓賦能,提升員工數字化競爭力。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高度重視培訓“教化育人”作用,充分運用行內外資源,線上線下聯動,開設數據分析應用人才培養計劃、DHR數字化轉型三力模型等多門精品課程,在“大咖講堂”推出《數字化轉型大家談》、《數字貨幣未來幾何》等,配合中銀協推進金融科技師(CFT)培訓,不斷提升蘇行人的數字化能力。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銀行家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