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情形遭重拳出擊。今日,生態環境部公開中碳能投等機構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
閩東電力(000993)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呂錦標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數據是衡量減排成果真實性的標志,數據造假,減排活動就流于形式,等于騙取配額。目前碳減排碳交易還是部門行政規章,該方面亟待盡快立法。
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首例碳排放數據造假案例曝光。為嚴厲打擊發電行業控排企業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加強碳排放報告質量監督管理,保障全國碳市場平穩健康運行,2021年10-12月,生態環境部組織31個工作組開展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
從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22年第一批突出環境問題情形來看,點名了4家機構。具體包括,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存在篡改偽造檢測報告,授意指導制作虛假煤樣等弄虛作假問題;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存在核查履職不到位,核查工作走過場問題;青島希諾新能源有限公司存在核查程序不合規,核查結論明顯失實問題;遼寧省東煤測試分析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存在涉嫌編造虛假檢測報告問題。
經查詢,此次被點名的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此前有過被行政處罰的記錄。資料顯示,該公司面向低碳、能源、金融相結合的市場,提供碳資產、碳減排和碳金融相融合的服務,其優勢介紹為有首支面向全國碳市場的綜合投資基金支持、近400個減排項目開發經驗等。天眼查顯示,該機構此前曾被列為內蒙古社會信用信息平臺失信主體。
“碳排放權交易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準確可靠的數據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規范運行的生命線。”業內人士表示,利益驅動下有些企業通過修改碳核算數據,使得其碳排放量降低,從而減少配額缺口,為企業減少巨額支出。另外,第三方核查機構核查能力有限、獨立性受到挑戰,也導致制作虛假排放數據核查報告行為出現。
對此,一位雙碳領域研究專家建議,對類似違規行為加大處罰力度。今年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也就保證碳排放報告數據真實性問題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600028)副總經理李永林建議,完善碳市場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制定更加科學的核查和數據管理制度,加快構建和完善碳排放的監測報告核查(MRV)體系,設定更加科學的實測值測算方法,強化對第三方核查機構的監管力度,增強對數據造假行為的懲罰力度,確保更加公平的數據統計環境。
德勤中國副首席執行官蔣穎也建議,進一步完善核查機構的監督管理機制,規范和監督核查機構行為,設定退出機制,將不良好的核查機構排除在外。同時,更廣泛地納入有公信力和專業能力的核查機構,提升數據質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