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絡詐騙是近年來高發頻發的新型違法犯罪,危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如何守護人民“錢袋子”?4月1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信部、央行等有關負責人介紹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進展情況。
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需要行業治理齊抓共管,合力擠壓犯罪空間。其中,金融行業“資金鏈”治理是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重要一環。近幾年來,央行在年度支付結算工作會議上多次提及“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將其作為支付領域的重點工作之一。
會上,央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溫信祥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表示,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現代化的支付體系,有力支持國內國際雙循環和民生服務。但是隨著風險防控力度加強,我們需要充分平衡好安全與效率的關系,做到既嚴密防控涉詐風險,又有效保障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支付服務。
他進一步補充道,“在此提醒廣大社會公眾,為保障自身資金安全,要牢固樹立法律意識,依法使用賬戶,拒絕出租、出借、出售賬戶和幫助他人轉賬,切莫貪圖小利,成為犯罪分子的幫兇。”
2021年緊急攔截涉詐資金3291億元
據了解,央行組織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清算機構主動作為,協助公安機關阻斷詐騙資金轉移通道,取得了顯著成效,金融行業常態化反詐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溫信祥給出了一組數據,“2021年,金融系統識別攔截資金能力明顯上升,成功避免大量群眾受騙,月均涉詐單位銀行賬戶數量降幅92%,個人銀行賬戶戶均涉詐金額下降21.7%。”
央行2022年支付結算工作電視會議要求,依法加強平臺企業支付業務監管,系統推進跨境賭博、電信網絡詐騙和非法支付活動“資金鏈”治理。實際上,央行在前兩年的支付工作會議上,也提到了電信網絡詐騙“資金鏈”治理的話題。其中,2021年會議提出,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決打擊跨境賭博、電信網絡詐騙和非法支付活動,持續規范支付服務市場秩序,健全網絡支付“四方模式”。2020年會議要求,要強化精準打擊,全力打擊跨境賭博和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嚴守資金安全底線,抓好支付領域風險防控。
據溫信祥介紹,央行在“資金鏈”治理方面主要做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支付體系反詐防控制度。央行會同公安部經過長期調研,提出了29條“資金鏈”治理措施;并聯合發布文件,從壓實責任、完善法治保障、深化科技手段等提出了建立支付全鏈條反詐長效治理機制。完善銀行賬戶和支付賬戶管理制度,建立賬戶分類分級管理體系,夯實賬戶實名制,建立涉詐交易監測、識別和攔截制度,加強支付機構監管。
二是精準阻斷涉詐資金轉移。央行會同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稅務總局建設運行了企業信息聯網核查系統,加強企業賬戶風險監測,2021年核驗信息7440萬筆。溫信祥表示,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按照“誰的賬戶誰負責”“誰的商戶誰負責”“誰的錢包誰負責”,全面排查清理長期不動戶、頻繁開銷戶等異常賬戶,不斷提升監測攔截涉詐資金能力。在詐騙犯罪多發的中緬邊境地區,央行會同公安部門探索運用新技術協助鎖定1768名跨境資金轉移“背包客”。2021年,央行支付結算部門會同反洗錢、外匯管理部門向公安機關移送涉詐可疑賬戶430萬戶、新建監測模型1.3萬個,拒絕涉詐可疑交易1.3億筆。
三是最大限度為群眾追贓挽損。央行建設了電信網絡詐騙資金查控平臺,2021年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根據公安部門的查詢、止付、凍結指令,查詢、止付、凍結涉詐資金1.5億筆,緊急攔截涉詐資金3291億元。商業銀行向公安機關推送涉詐受騙資金交易預警信息242.8萬條,避免大量群眾向涉詐賬戶轉賬。會同國家反詐中心建立涉詐風險監測攔截機制,組織商業銀行對涉詐收款賬戶實時監測,直接攔截。
四是協助公安機關打擊買賣賬戶行為。商業銀行向公安機關提供到銀行網點異常開戶的卡販線索8872個。組織商業銀行、支付機構對公安機關認定的5.2萬個非法買賣賬戶的單位和個人,實施五年不得新開戶等懲戒。指導中國銀聯建立系統開展“一鍵查卡”試點,為個人提供跨行賬戶信息查詢服務72萬余次,便利了個人管理名下的銀行卡。
五是堅持風險防控和優化服務兩手抓、兩手硬,堅決治理因為防控過度而出現的開戶難問題,印發了優化小微企業和個人銀行賬戶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簡易開戶、使用存量賬戶等34項措施,在防風險的同時優服務,持續便利人民群眾資金轉賬服務。
避免“一刀切”防控過度影響正常業務
獲取非法資金是電信網絡詐騙分子的最終目的,隨著工作縱深推進,“資金鏈”治理已步入“深水區”。從過去實踐看,電信網絡詐騙治理工作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對此,溫信祥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表示,“犯罪分子資金轉移的手法、工具不斷翻新,呈現出產業化、專業化、團隊化作案趨勢,治理工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
一方面,買賣賬戶情況依然突出。溫信祥說“這是一個老問題。犯罪分子以高額收益為誘餌,吸引部分風險意識薄弱的個人實名開立銀行賬戶或者支付賬戶后出租出售,幫助轉移犯罪資金。”另一方面,攻防對抗不斷升級變化,打擊難度加大。他指出,犯罪分子將詐騙資金偽造成正常的企業、個人資金交易往來,或者利用虛擬貨幣、地下錢莊等渠道想方設法規避監測攔截,打擊難度加大。
此外,統籌優化服務和風險防控的壓力加大。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現代化的支付體系,有力支持國內國際雙循環和民生服務。但是隨著風險防控力度加強,我們需要充分平衡好安全與效率的關系,做到既嚴密防控涉詐風險,又有效保障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支付服務。
對于如何克服電信詐騙治理過程中的困難?溫信祥表示,“下一步,央行將組織金融行業以更嚴的要求、更高的標準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指導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清算機構全面落實金融行業打防管控‘資金鏈’治理各項措施。”
具體來看,一是壓實主體責任。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按照“誰的賬戶誰負責”“誰的商戶誰負責”“誰的錢包誰負責”,持續落實風險防控責任,斷開涉詐資金鏈條,切實做到“支付為民”。二是統籌平衡風險防控與優化支付服務。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按照便利度不減、風險防控力度不減,優化服務要加強、風險管理要加強,這“兩個不減、兩個加強”原則,在風險防控同時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務,避免“一刀切”防控過度影響正常業務。
三是要提升風險防控的精準度。商業銀行、支付機構要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風險識別、攔截精準性。加強對虛擬貨幣等新型領域風險防范,全方位堵截犯罪資金。四是提高全社會風險防范意識。按照打防結合、預防為先的思路,加大反詐宣傳教育,形成對網絡犯罪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溫信祥表示,“在此提醒廣大社會公眾,為保障自身資金安全,要牢固樹立法律意識,依法使用賬戶,拒絕出租、出借、出售賬戶和幫助他人轉賬,切莫貪圖小利,成為犯罪分子的幫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