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管新規出臺四周年之際,展望中國資管行業發展未來,整體上看資管行業已經走向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各項改革目標取得了積極的進展。”4月24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理事長、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年資管峰會”上表示,一方面是資管行業生態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監管規則在逐步完善,監管套利、市場亂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另一方面是資管行業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質效顯著增強,同時銀行理財、信托資金、保險資金通過直接或與基金公司合作等方式,參與到資本市場中,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更多的長期、穩定的資金。
不過,在尚福林看來,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總體上仍然處于初級階段,資管新規過渡期以后,資管行業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國際國內環境一些超預期變化需要高度重視和高度警惕,在經濟下行壓力在進一步加大的背景下,理財、信托轉型的任務仍然艱巨,以及現有資管產品還難以充分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綜合金融服務需求,投資者對凈值化理財產品的認知仍然有待進一步深化。
為此,尚福林認為,資管行業要繼續苦練內功,加強資管機構的轉型。尚福林表示,資管行業機構重銷售、輕管理的現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證券行業受傳統經濟業務的思維慣性影響,投行的屬性還不突出,證券交易、證券研究、投資咨詢、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尚未完全建立,培育成熟的財富管理市場要著力練好內功,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賦能。
一方面要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探索符合行業自身特點的發展戰略,同時釋放機構間協同效應,促進優勢互補,渠道共享,產品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強專業化投研能力建設,提高主動管理能力,合理優化資產結構。
“過去銀行理財主要是靠渠道,券商資管是靠通道,管理相對粗放,整體專業能力不強。隨著理財凈值化轉型,資管產品市場剛兌的預期被打破,通道的套利空間基本上被堵上了。”尚福林表示,各類資管機構需要找準自身定位,強化投資策略和投研、人才的隊伍建設,而對于一些不具有獨立資管管理與投研能力的中小銀行,可以進一步回歸信貸本源、扎根當地,對當地客戶的理財需求可以考慮向代銷平臺轉型。
尚福林還建議,資管機構要堅持風險為本,進一步健全內部治理,夯實合規經營的基礎。對于新成立的理財公司更要潔凈起步,建好與母行的隔離機制,構建長效機制,防范化解各類風險。
在優化資管產品供給方面,尚福林認為,一是要堅決打破剛兌的方向,二是加強產品的信息披露,三是要豐富產品體系。
“一季度有2000多只理財產品破凈,主要是集中在權益類、混合類的理財產品,大部分理財產品凈值出現了回撤,這反映出在資管新規下,產品的凈值表現與底層資產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反映了宏觀市場環境的變化。”尚福林表示,產品凈值波動投資收益的高低和風險大小掛鉤,這讓準確及時、披露產品信息顯得尤為重要。
尚福林提示稱,當前在銀保合作代銷環節中,也有個別銀行客戶經理在推薦保險產品的時候,誤導讓一些消費者把保險當成存款或者是銀行的理財,看似滿足了業績考核,實則埋下了風險隱患。
尚福林認為,資管機構要適應廣大居民對財富管理的潛在需求增長,不僅停留在客戶資源的爭奪,更重要的是對存量客戶的需求進行深度挖掘,幫助居民在整個生命周期管理財富。從國際經驗看,隨著利率市場化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居民對財富管理的需求將會進一步激活,居民的儲蓄意愿有可能隨著資管市場的發展下降。
“目前看這種趨勢還不是很明顯,但是隨著財富管理的進一步發展,可能有這種趨勢。”尚福林表示,同時在家庭的資產配置當中,逐步由房地產向金融資產轉移的長期趨勢下,資管行業不能脫離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標,一方面要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服務國家的重大戰略,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重視加強ESG責任投資,加大對可持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全面鄉村振興等領域和行業的投資與支持,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對接;另一方面要繼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匯集中長期資金,靈活配置資產,穿越周期波動的功能作用,承接居民財富管理資產的配置需求。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