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開放銀行也從流量的交換場景,進化到資源共享聯盟。
“基于數字化的商業創新正在席卷全球,數字經濟的本質是生產力革命,是先進生產力對落后生產力的降維打擊。”在近日的2022年星云開放聯盟大會上,平安銀行(000001)行長胡躍飛表示,數字化轉型是傳統企業適應新時代的必要要素,金融業也要適應數字化轉型。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認為,擴大規模、提高效率、改善體驗,同時降低成本、控制風險、減少接觸,是數字金融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過去,數字金融的的很多創新,主要基于消費互聯網,而未來可能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出現一些新特征、新變化和新業態,可能更多基于產業鏈、供應鏈、物聯網的金融創新。
而產業環境變化的同時,數字金融的監管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今年初,銀保監會就出臺指導意見,提出銀行保險機構要大力推進業務經營數字化轉型,積極發展產業數字金融,全面深入推進數字化場景運營體系建設,構建安全高效、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監管對數字金融創新持支持態度,數字金融創新也以科技公司為主,但隨著部分風險的發生,監管政策開始持續收緊。未來持牌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可能將進一步加速。”黃益平說。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機構的客戶價值,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基于數據、信用、技術等優勢,開放銀行可能是未來金融服務變革的新方向。從2018年開始,國內商業銀行就已開始嘗試開放銀行的模式,具體做法是向其他市場參與者開放接口的方式,在線上開展存貸款、產品銷售等業務。
與最初作為流量、場景入口,開展的業務也相對簡單不同,經過幾年探索,開放銀行涵蓋的范圍、業務更為復雜,商業模式也逐步向搭建生態升級。以平安銀行為例,就通過搭建開放聯盟。從賬戶、交易、數據、開放四個維度進行探索,向縱深擴大業務涵蓋范圍。
數據顯示,目前平安銀行開放銀行平臺已對外輸出超7100個接口,已發布近8000個組件化、標準化的API、SDK接口,直接服務3.6萬核心客戶、2000萬小微企業平臺商戶。
盡管開放銀行的探索,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前期面臨著政策監管不清晰、數據割裂、接口不統一等問題,加上銀行、合作伙伴的發展理念存在一定差異,開放銀行的發展可能沒有達到預期。”深圳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何杰說,隨著監管對數據治理、網絡安全提出新的要求,技術發展持續迭代,銀行與生態伙伴實現場景連接,融合發展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取暖。
在此背景下,開放銀行應該如何建設、發展?在平安銀行公司業務總監、交易銀行事業部總裁李躍看來,開放銀行的建設,應當從制度建設、利益分配機制、數據安全等方面著力,建立公正的收益共享機制、豐富的標準化入口、規范的產品貨架、強大的開放平臺。
“數字技術不斷發展,開放銀行也從一個流量的交換場景,進化到資源共享聯盟,即銀行的客戶也是客戶的客戶,這樣才能凝聚更多共同發展的要素。”李躍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