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江佩霞,劉雪瑩,馮荻庚,何柳穎
編 輯丨謝珍
當地時間6月9日,歐洲央行公布利率決議,維持三大關鍵利率不變。同時決定自7月1日起終止其資產購買計劃下的凈資產購買,計劃在7月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將關鍵利率上調25個基點,并在9月再次加息。
2012年7月,歐洲央行將存款機制利率下調至0%,自此,歐洲央行一直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2014年6月,歐洲央行繼續將利率下調至-0.1%,開始步入負利率階段,隨后經央行多次降息,存款機制利率目前維持在-0.5%。
這意味著,若歐洲央行如期在今年7月上調利率,這將是其十年來的首次加息。
受消息影響,6月9-10日,歐洲股市連續下跌。上周最后一個交易日(10日),德國DAX30指數下跌3.08%,法國CAC40指數下跌2.69%。同時,歐元兌美元一度走高至1.07關口以上,11日下午回落至1.05左右。
此番釋放“鷹派”加息信號背后,是歐元區日益明顯的高通脹。5月31日,歐元區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5月調和CPI初值同比上升8.1%,高于彭博經濟學家預期的7.8%,再次刷新歷史新高。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表示:“歐債危機期間,歐洲央行做了大量的‘拯救’工作,這之后,歐洲央行步入了量化寬松的時代,疫情期間又加強了資產購買計劃的活動,當時主要是出現了通貨緊縮,經濟哀退和復蘇長期乏力。”
“而疫情造成了產業鏈終端供需的錯配,出現了需求導向型的通貨膨脹,如今伴隨著俄烏沖突的加劇,全球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越來越朝著成本拉動型通貨膨脹轉變。在這一背景下,歐洲央行不得不‘出手’”。丁純稱,這也是歐洲央行十多年來結構性、歷史性的一個舉措。
一圖看懂“超級央行周”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黃菁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