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是銀行傳統的攬儲時點,往往此時各家銀行會使出全身解數將客戶的存款拉入自家銀行,而信貸員房貸壓力并不大。但今年,各家銀行信貸部門在年中也開啟了“拉力賽”,多位銀行信貸人士直言信貸任務“壓力山大”。
從今年1月份開始,各家銀行的信貸就已經開“卷”,這種壓力一直延續至今。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各家銀行正在“多管齊下”拉動信貸規模的增長。當前消費貸、個人經營貸等信貸業務的利率已普遍進入了“3時代”,多地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亦已降至4.25%最低水平,均較今年初進一步下行。
“銀行不缺錢,今年以來就從沒出現過額度不足的情況。”有銀行分析人士表示,但從總體來講,企業、個人按揭房貸等方面的有效需求雖有所恢復但相對疲軟,因此消費貸成為重點推廣的業務。隨著銀行普遍信貸力度的持續增加,預計本月新發放貸款規模將保持同比多增的趨勢。
暗戰消費貸 費率低折扣優惠隨處可見
時至年中,北京地區某股份制銀行信用卡中心的信貸專員每天都在忙著電話聯系手中的“優質客戶”,如果對方沒有接通,她會在第二天再度嘗試。今年,她所在的銀行給這些優質客戶的折扣力度大過過往任何一年;但她也明顯感覺到壓力更大,市面上其他銀行和貸款機構也同樣加大了費率的打折力度。
“今年我行的信用分期貸產品費率已經降至了最低年化1.8%,相當于打了2折左右。”上述信貸專員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該分期產品最高貸款額度為20萬元,可以分為12期、18期、24期、36期,但費率不隨期數變化而變,資金實時到賬且無須任何抵押,“這樣的優惠力度最多持續到6月底”。
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分期產品需要每月歸還一定比例的本金,實際資金使用的期限較短,因此年化1.8%的消費分期產品的實際資金成本約在年化3.6%左右。“即便如此,這一利率亦是歷年來消費信貸產品中較低水平。”
然而搶奪優質個人客戶的“參賽者”不在少數。另有家股份制銀行采用“拼團”“抽獎”及“定向邀約”等方式,為客戶提供貸款利率優惠券等服務。而多家國有大行亦在近期將個人消費貸款利率下調至4%以下。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消費貸期限相對較短,優質個人客戶風險可控,更適合銀行季末沖量。當前金融監管部門鼓勵銀行加大貸款力度,并要求金融機構加強對“新市民”等群體的信貸力度,因此今年消費貸成了各家金融機構信貸爭奪的“主戰場”。同時,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利率下行也成必然趨勢。
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受益于信用卡、消費貸受益于銀行大幅降價促營銷、利息減免支出等政策紅利,6月份以來非按揭零售信貸的增長情況較好,新增規模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小微企業信貸“不差錢” 有效需求仍不足
今年銀行針對小微企業貸款的資金十分充裕,“不差錢”是多個一線信貸人士給出的一致感受。
北京地區某股份行信貸人士告訴記者,往年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額度緊張的情況,但在今年一次沒有出現過。優質客戶早已成為各家銀行爭搶的“核心資源”,好客戶身邊圍著一堆銀行,貸款利率都是比著報價。目前他所在的銀行最低可以為優質的小微企業客戶申請3.5%的年化利率,這一利率在今年年初是3.8%左右。
“在拉貸款時,經常會遇到其他銀行來 ‘搶生意’。”上述信貸人士表示,一些資金成本較低的大銀行會給出更低的價格,客戶往往會“貨比三家”后才決定貸款銀行,“如果利率拼不過其他銀行,就只能在服務上拼,畢竟如果后端服務不好也可能造成隱形成本的上升。”
不過,“有效需求”不足,成為銀行放貸“難”的主要問題之一。
多位信貸人士直言,盡管當前各行業企業信貸需求有所回暖,但總體客戶仍然更加謹慎。其中,受疫情影響較小的行業企業需求相對較多,但總體略顯疲軟;而如旅游、餐飲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對貸款的態度仍然十分審慎。
央行2022年一季度銀行家調查問卷結果亦顯示,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為72.3%,比上季上升4.6個百分點,但比上年同期下降5.1個百分點。其中,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指數為74.0%,比上季上升3.6個百分點。而一季度企業家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景氣指數為53.3%,比上季下降3.5個百分點。
此外,為了尋找更多的優質客戶,越來越多的銀行加大了與第三方平臺機構的合作力度。一位互聯網平臺人士透露,今年來找其合作引流的銀行越來越多,一些此前很少合作的國有銀行、大股份行的信貸部門今年也開始頻繁合作。
“現在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意愿是過去幾年中最高的。”上述互聯網平臺人士表示,相對于銀行自有的客戶,互聯網平臺上的小微客戶更加微小,是大型銀行原有數據很難觸碰到的“長尾”客戶群。
6月信貸或保持多增 信貸結構已現積極變化
由于消費信貸及部分小微企業貸款的期限相對較短,銀行今年以來加大這部分信貸投放力度,雖然有利于新增信貸規模的增長,但信貸結構出現不均衡的問題。相較于短期信貸而言,長期貸款的規模是市場投資情況的體現。
央行數據顯示,5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89萬億元,同比多增3920億元。但中長期信貸的增長仍有待提高。其中,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1047億元,同比少增3379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中長期貸款增加5551億元,同比少增977億元。而4月份作為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個人住房貸款首次出現負增長。
“6月份信貸投放無論是總量還是結構,都較4月和5月份出現了積極變化,且與去年同期的差距在不斷縮小。”王一峰表示,根據光大證券(601788)監測的數據顯示,6月份以來,隨著重大基建項目的加快落地,目前對公貸款景氣度已有所改善,新發放對公貸款力度和節奏明顯加快,上半月新增對公貸款規模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戴志鋒表示,當前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加杠桿為正相關,根據測算,房地產市場供給端的修復是當前中長期貸款的企穩是重要信號。而在5月20日LPR利率下調后,商品房月均成交面積已開始回暖。“若無其他外生變量沖擊,預計銷售底部基本確認。”
亦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當前盡管房地產成交面積有所回暖,但總體仍顯疲態。若未來房地產復蘇效果欠佳,預計未來仍將有更多的支持政策出爐。
此外,市場對6月份銀行信貸新增的規模總體保持樂觀看法。王一峰預測,隨著新發放對公貸款和零售非按揭貸款投放的進一步加速,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數據或將持續走高,實現“同比多增”較為可期。中信證券(600030)首席經濟家明明亦認為,隨著份各地方疫情得到逐步地控制,及金融支持政策的進一步發力,預計6月份的融資數據仍會保持較高增速。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盧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