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關注,點擊下方“在看”
文/程煉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部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
導語:僅僅從技術視角對全球貨幣體系的走向進行預測是極為困難的。一種可能性是,在數字貨幣技術使得金融活動的國境效應越來越弱的情況下,全球貨幣體系將走向“區塊化”與“分層化”;另一種可能則是以某些特定經濟與金融領域為分割,形成更為復雜多元的國際治理架構。在這樣一個貨幣體系中,如何為政府、中央銀行和商業金融機構找到各自的位置,將是維護全球金融繁榮與穩定的關鍵。
主權數字貨幣研發已經引起各國貨幣當局的高度重視,基于數字貨幣的跨境支付合作則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金融科技應用領域的領跑者,中國在主權數字貨幣領域位于世界前列,自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展開數字貨幣研究以來,數字人民幣已經完成了基本的系統設計和調試,并在多個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試點。當前,世界各國對數字貨幣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主權數字貨幣的正式應用已經呼之欲出,而這無疑會給全球貨幣體系的演變帶來深遠影響。
跨境支付系統與貨幣霸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在這一體系崩潰后的牙買加體系時代,雖然美元的地位大大弱化,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外圍”結構卻得以保留。以美元為代表的國際主導貨幣處于這一體系的“中心”,其發行者則由此獲得了包括鑄幣稅和國際流動性干預能力在內的大量經濟與政治利益,形成了實際上的貨幣霸權。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國際貨幣體系中,貨幣的地位并不與其所屬經濟體的規模直接相關,例如,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就與中國的經濟與貿易規模極不相稱。這一顯然有失公平的國際貨幣體系一直為人們所詬病,卻由于復雜的國際政治與經濟因素而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改變。
在支持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諸多復雜因素之中,跨境支付系統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國際貨幣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充當國際交易的媒介,或者說國際支付手段,其他國際貨幣職能都是以此為基礎,跨境支付系統則是實現上述職能的依托。支付系統指的是基于特定機構、工具、人員、規則、程序、標準和技術通過貨幣價值的轉移來實現交易的系統,它是交易進行的前提,因此也是最為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之一。在支付過程中,交易者不僅面臨著由于對方違約而導致的本金風險,而且還有由于支付或結算未按時完成而導致的重置成本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此外,支付清算系統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交易者進行相關金融交易的資金占用,因此對其資金成本影響巨大。所以,支付系統的效率與安全性,構成了貨幣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決定因素。
具體而言,支付系統對于貨幣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使用特定貨幣能夠獲得的交易機會,如可以用于購買商品的豐富程度,可以用于支付場合的多樣性,等等;二是支付安全性,包括支付系統的技術可靠性和支付過程的法律保障;三是貨幣價值的穩定性,包括貨幣購買力和匯率的相對穩定;四是支付的便捷性,即不僅支付的過程簡單、成本低廉,而且在貨幣與支付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方面對于支付方與接收方的要求很低;五是貨幣的可得性,即確保金融市場中有充足的貨幣供給,并且在必要時為交易者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一個良好的支付系統,能夠在跨境與境外交易中給予本國貨幣有力的支持,從而大大提升該種貨幣被選擇為國際支付工具的概率。
在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中,跨境支付系統主要是由各國央行、商業銀行以及相關信息和技術支持機構所共同組成。對于傳統的非現金支付而言,支付實際上是相關各方在特定金融機構中的賬戶進行調整(結算)的過程,中央銀行則是特定貨幣的最終結算者。在這種中心化的跨境支付系統中,如果某種貨幣想要加入國際支付,不僅需要境外商業銀行與其他支付機構的合作,還需要報文傳遞系統(如SWIFT)等國際支付基礎設施的支持。反過來,相關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支付業務則有賴于相關貨幣當局的結算服務。因此,那些擁有國際貨幣體系中心地位的國家,就可以憑借其貨幣結算通道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進行干預,甚至脅迫作為國際支付基礎設施的支持機構按其意志行事。這不僅將其貨幣霸權延伸到了更為廣泛的國際政治與經濟領域,也給全球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心化的跨境結算系統和國際支付基礎設施進一步地鞏固和強化了全球經濟體系中的貨幣霸權。
加密數字貨幣對傳統支付體系的挑戰
自牙買加體系建立以來,國際貨幣體系及跨境支付系統的格局一直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而其面對的最大沖擊則是加密數字貨幣的出現。盡管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人們已經習慣了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的信用貨幣,但沒有任何政府信用背書、游離于傳統金融體系之外并且不受國境限制的加密數字貨幣仍然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想象。
雖然數字貨幣很容易被理解為貨幣的數字化,但其在國際貨幣體系演化中的含義并不僅于此。考慮到當我們通過手機APP或電子儲值卡進行支付時,APP賬戶和儲值卡中的貨幣已經是以數字形式而存在,數字貨幣似乎并無特別。但加密數字貨幣與傳統意義上數字貨幣的差異則是本質性的,其獨特之處在于貨幣發行和交易方式的創新。以比特幣為例,基于區塊鏈技術,它實現了貨幣生成的分散化,從而在貴金屬時代之后,重新將貨幣發行權從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手里奪出。比特幣的交易也無須通過中心化的結算者進行,雖然這對于現金與貴金屬貨幣而言極為平常,但是在電子化的金融體系中則可謂是石破天驚的變化。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加密數字貨幣是建立在最新技術基礎上的對于現代貨幣體系的一種“反動”。這種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與支付方式使得貨幣當局和商業銀行失去了對于支付系統的控制權,因此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后者的高度警惕。
但是,要徹底改變跨境支付體系的基本格局,私人數字貨幣卻仍然有著諸多弱項。首先,是數字貨幣的價值依托問題。盡管在理論上,只要人類的經濟活動能夠不斷延續,貨幣作為一種金融“泡沫”可以不需要有任何“實質”價值,但在高度不確定的現實世界里,貨幣的最終價值歸宿問題卻難以逃避。比如,在戰亂之時,如何能夠保證數字貨幣依然能夠被人們接受并具有充分的購買力是一個極大的疑問。其次,由于數字貨幣缺乏價值錨,其價格極不穩定,這使其很難正常承擔交易媒介的功能。再次,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是有限度的,盡管其發行與交易是分散化進行,但貨幣的創立方式,包括其源程序的編撰則是“中心化”的,在使用者并非計算機專家的情況下,他們很難判斷這一程序的可靠性以及是否為貨幣創立者預留了“后門”,這重新帶來了交易中的信任問題。最后,盡管私人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擺脫了對于現有金融體系的依賴,但也同時限制了其交易效率和適用范圍。耐人尋味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以“去中心化”立足的加密貨幣又開始了“再中心化”,比如,盡管許多加密數字貨幣可以通過點對點的方式進行交易,但實際上大量的虛擬貨幣交易卻是在中心化的貨幣交易所進行的。
針對數字貨幣的上述缺陷,全球穩定幣應運而生。全球穩定幣回歸了中心化的發行方式以實現幣值的相對穩定,同時吸收了傳統虛擬貨幣的去中心化交易機制。相當大部分的全球穩定幣都以足額的主權貨幣儲備作為發行準備,從而類似于數字貨幣世界中的“貨幣局”,這使得它們起初更多地被用于匯兌和儲值用途而不是交易手段,因而更接近于某種數字資產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因此,各國監管當局更為關注的是穩定幣運營者的信用風險及其可能對于金融穩定的影響。然而,在Facebook推出其Libra穩定幣方案后,情況則發生了變化。不同于泰達幣(USDT)等更多局限于“幣圈”的運營者,Facebook擁有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客戶群,這意味著Libra可以被用作極為廣泛的支付工具,從而對當前的的國際貨幣構成巨大沖擊。正因為此,在美聯儲等貨幣當局的強烈反對下,Libra的合作伙伴相繼退出,Libra本身也被改為更為低調的Diem,最后以出售的方式無疾而終。
央行數字貨幣與全球貨幣體系的未來
盡管私人部門的加密數字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角仍為時過早,卻給各國貨幣當局形成了有力的挑戰,同時也給后者帶來了啟發。面對私人部門數字貨幣的沖擊,各國貨幣當局與國際清算銀行等國際機構也開始考慮官方發行的數字貨幣,也即央行數字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最初主要是“批發型”的,僅僅用于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結算,作為以實時全額支付系統為代表的央行基礎支付系統的輔助或替代。不過隨著加密數字貨幣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到金融體系之中,央行數字貨幣的設想也被推廣到“零售”層次,即普通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支付,它可以看作數字化的“現金”!傲闶坌汀毖胄袛底重泿趴梢源致缘貏澐譃椤百~戶型”與“代幣型”。前者更接近于現有的銀行賬戶系統,只是其支付賬戶開設在中央銀行系統內;后者的運行機制則更接近于比特幣,每單位的加密數字貨幣都在金融系統內有其獨立的存在形式,不會由于結算軋差而消失,只是其發行機制掌握在中央銀行手中。
在以最新的技術手段提升電子“現金”的便利性和匿名性之后,央行數字貨幣不僅可以抗衡私人數字貨幣的潛在威脅,也有助于提升中央銀行在“元宇宙”中的存在感。除此之外,中央銀行研發自己的官方數字貨幣還有著其他的考慮。國際清算銀行2021年的調查顯示,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研發央行數字貨幣的相當部分原因在于其金融與支付系統在效率與可靠性上的不足。實際上,一些央行研發主權數字貨幣的真正原因在于利用它作為推動和整合國內移動支付的工具。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也給出了研發數字人民幣的三個目標:使中央銀行提供給公眾的現金形式多樣化,促進零售支付服務的公平競爭、效率與安全,改善跨境支付;在移動支付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到日常生活與商業活動之中的情況下,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可以幫助貨幣當局回收由于現金退出而失去的支付領域;掌握零售支付體系的主動權,更好地履行保障交易活動順利進行的社會責任,保護支付者的利益。
不過要實現上述目標,央行數字貨幣仍然面臨著一些障礙。盡管移動支付早已為人們所熟悉并構成了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權層級的數字貨幣在法律與技術層面仍然面臨著很多基礎性的問題。比如,央行數字貨幣支付的設備要求與其作為法定貨幣的強制可接受性構成了潛在的沖突,很可能有人會以自己沒有手機無法安裝APP為由拒絕接受數字貨幣支付。再如,央行數字貨幣要成為現鈔那樣的普適性支付工具就必須具備足夠的離線支付功能,而這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在這些具體的技術與法律問題之外,還有關于法定貨幣經濟與社會治理功能的爭論?删幊绦员豢醋餮胄袛底重泿诺闹匾獌瀯,可以作為多方面的經濟治理工具。然而,可編程性帶來的這種政策便利是以貨幣的簡單性與可信度為代價的。如果中央銀行希望主權數字貨幣被真正地看作法定貨幣而非某種數字資產,那么可及性、可靠性、便利性與安全性才是更為重要的品質。這意味著中央銀行需要抑制將數字貨幣用作更廣泛經濟與社會治理工具的動機,堅守它作為基本支付手段的角色。
對于金融體系,央行數字貨幣的一大隱憂在于它對商業銀行的潛在沖擊。如果央行數字貨幣獲得普遍的使用,將會使相當一部分資金從商業銀行存款中脫離出來,重新“現金化”。雖然對于這部分央行數字貨幣,銀行仍然可以擔任結算者的角色,卻無法再依托它派生貨幣并獲取融資收益,這在利潤和流動性上都是不小的損失。這種對于銀行業務的擠壓還可能使得某些銀行為了生存鋌而走險,從事高風險的項目,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
就跨境支付而言,央行數字貨幣對于銀行體系的“背叛”則有著更為深遠的含義。央行數字貨幣繞過了傳統的銀行支付體系,使得既有國際主導貨幣的相關優勢大大弱化,從而極大地改變了全球貨幣競爭格局。這也是美聯儲在央行數字貨幣研發上再三躊躇的部分原因。基于央行賬戶和數字錢包的支付還大大提高了交易的私密性,避免了交易信息的外泄和可能與此相關的金融制裁風險。但相應地,依靠數字貨幣擺脫傳統銀行支付系統之后,中央銀行也需要在跨境支付上承擔更多的責任,如KYC審查、反洗錢、資本控制等,這可能會構成不小的成本,甚至超出某些央行的財政與技術能力。因此,央行數字貨幣的應用是否能夠幫助那些身處國際貨幣體系“外圍”的國家跨越支付體系的壁壘,并沒有明確的答案。
僅僅從技術視角對全球貨幣體系的走向進行預測是極為困難的。一種可能性是,在數字貨幣技術使得金融活動的國境效應越來越弱的情況下,全球貨幣體系將走向“區塊化”與“分層化”,即國際貨幣的使用一方面以有著特殊政治與經濟關聯的經濟體為分割,另一種可能則是以某些特定經濟與金融領域為分割,而法域的概念也相應擴展和變化,形成更為復雜多元的國際治理架構。在這樣一個貨幣體系中,如何為政府、中央銀行和商業金融機構找到各自的位置,將是維護全球金融繁榮與穩定的關鍵。(責任編輯:安嘉理)
(本文原載于《中國銀行業》雜志2022年第5期)
微信征稿啟事
《中國銀行業》由中國銀保監會主管、中國銀行業協會主辦,是目前唯一一本帶有全行業性質的公開刊物,是溝通監管部門和機構的紐帶,是行業交流的平臺,也是社會了解銀行業的窗口。目前《中國銀行業》雜志微信公眾號已開通征稿郵箱,面向廣大讀者征稿。我們期待您的稿件。
微信投稿郵箱:zgyhy001@163.com
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銀行業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