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8月11日電 (魏薇)如何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是金融機構近來關注的重點之一。“今年以來,我們貫徹落實銀保監會工作部署,出臺金融服務新市民綜合行動方案,引導銀行保險機構針對‘難點’‘堵點’推進新市民金融服務創新。”在8月11日舉行的第289場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福建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叢林如是說。
根據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據銀保監會披露,目前在各省市縣區,新市民約有3億人,且分布不均衡。
“福建新市民群體總量大、布局散,但在輸入地又呈現一定產業聚集性,如三明‘沙縣小吃經營群體’、福州永泰‘建筑產業工人群體’等。”叢林指出。
如何依托供應鏈服務產業集群、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叢林稱,福建銀保監局推動銀行機構與輸出地政府合作,選擇產業鏈條清晰的行業,搭建金融科技服務平臺,將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新市民“集中上網”,建立產業集群經濟活動“數據庫”,銀行機構配套提供“供應鏈+訂單”“供應鏈+流水”等供應鏈金融服務。
叢林以沙縣小吃舉例,依托沙縣小吃全國配送中央廚房,推動建立全國性數字化平臺,銀行機構根據“物資流”“現金流”推出“線上集合貸”,配套創建“新市民遠程金融服務中心”,提供遠程調查、電子簽約等服務,實現“在他鄉也可獲貸”。
叢林還觀察到,新市民群體存在共性特點,即可抵押資產在輸出地,而貸款需求在輸入地,面臨抵押物空間錯配、信用不足的困境。
為破解抵質押品和信用不足難題,福建銀保監局探索輸入地、輸出地跨空間協同。叢林介紹,福建銀保監局從輸入地和輸出地雙向發力,創新探索“城鄉聯合貸”,以輸入地機構為主辦行,輸出地機構為協辦行,主辦行牽頭開展貸前調查、審查審批、貸款發放和貸后管理,協辦行協助辦理背景調查、抵質押登記和風險處置,主辦行與協辦行分工協作、分享收益、分擔風險。目前,轄區部分機構已落地實踐這一模式,比如,郵儲銀行福建省分行的“新市民貸”已累計授信8.1億元。
叢林還表示,福建銀保監局從覆蓋面、契合度、便捷性多角度發力,破解保險觸達率低難題。覆蓋面上,指導推出“八閩保”“惠閩寶”等保費低廉、不限年齡的定制型普惠醫療保險,部分產品不與戶籍掛鉤,累計覆蓋全省243.8萬人次,賠付支出4487萬元。契合度上,針對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新市民集聚群體,指導推出“安業保”“騎手保”等意外傷害險和醫療險,創新“按日投保、隨工隨投”的靈活投保方式,并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便捷性上,針對新市民異地業務辦理難問題,推動實現保險客戶信息修改、繳費賬戶更改、生存金領取、理賠報案等業務線上辦理,同時提供事故地機構上門查勘等服務。
叢林強調,新市民的金融服務需要多部門聯合協同發力。“近期我們也正在聯合多個部門進一步完善工作措施,推動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風險補償機制,用好金融工具,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均等性和便利度,助力新市民在城市安居樂業。”(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魏薇:vivi1257@163.com)(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