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上海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35家滬農商村鎮銀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了一條下沉基層踐行普惠之路,一條與地方經濟同頻共振之路,一條與全國鄉村振興的相伴之路。
回首,是征程路上飽含深情的“回眸”,更是繼往開來,眺望新途的一次“蓄力”。在服務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果、擘畫共同富裕的愿景中,弘揚滬農商精神,凝聚普惠力量,踐行價值創造。】
十年來,滬農商村鎮銀行在渠道、產品、服務上精耕細作,率先構建“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打造村級三農綜合服務平臺。通過金融扶持當地特色產業,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貼合縣域市場需求,積極推動理念變革、機制優化、流程再造和產品創新。在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精準發力,努力探索構建產品“富民”、模式“富村”、生態“富鄉”的“三富合一”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道路。
產品“富民” 瞄準服務鄉村振興切入點
又是一年夏日,祖國大地萬千錦繡,鄉土流金絢麗多姿。從云南嵩明蔬菜豐收到蒙自林果飄香,從湖南醴陵千年煙花煥活力到寧鄉梔子花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背后,都有著滬農商村鎮銀行的金融支持。近年來,35家滬農商村鎮銀行積極融入地方經濟,充分挖掘地方資源,結合特色產業特征,因地制宜開發出適用于各類產業的專屬產品,深受農戶喜愛。
云南蒙自是我國“甜石榴之鄉”,每到瓜果飄香的季節,碩大的石榴掛滿枝頭,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鑲嵌在綠葉間格外誘人。
吳永興(化名)是蒙自土生土長的農民,每天在石榴園里除草、澆水、上肥……成了他不變的日常。然而,2020年以來,一方面受自然環境影響,天氣干旱使得農作物用水量增加,種植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原本化肥、農藥等賒賬品都改為了現款現貨,這讓老吳有點“兜不住”了。“多年的積蓄都投了進去,石榴樹已經慢慢長起來,眼瞅著就要結果,可手里沒錢了。”老吳回憶起當時的處境,“繼續干就需要繼續投入,不繼續干那前期投入都打了水漂。”困難之際,蒙自滬農商村鎮銀行的支持有如“及時雨”,“‘惠民貸’真是幫了我大忙!”老吳所說的“惠民貸”是滬農商村鎮銀行大力推進服務三農的信用類貸款,通過信貸支持解決融資難題,促進創業并帶動就業。
蒙自滬農商村鎮銀行還積極向上下游探索,通過主發起行上海農商銀行牽線搭橋,串起了石榴產業產銷一條龍,形成“金融+企業+合作社+農戶”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得益于此,老吳不僅還清了貸款,還增收了不少,下一步準備擴大種植面積。
除了石榴產業外,35家滬農商村鎮銀行還將信貸資源向鮮花、茶葉、生豬等特色產業傾斜,截至2022年6月末,已累計投放涉農貸款近200億元。
清晨5點,家住山東省陽谷縣閻樓鎮王莊村的王廣策早早來到狐貍養殖廠,把1000多只狐貍的食料調好分發下去,分發完食物已經上午8點多了。
“養狐貍,既有市場風險也有技術風險!”王廣策感嘆。2019年下半年,全國皮毛市場交易低迷,價格持續下滑,恰逢臨近狐貍繁育期,需支付大量飼料費用,養殖戶流動資金緊張,同時,由于難以提供授信必備材料,王廣策多次貸款申請沒有獲批。作為陽谷縣狐貍養殖業的領頭人,王廣策不想輕易放棄,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找上了陽谷滬農商村鎮銀行。
了解情況后,陽谷滬農商村鎮銀行充分發揮“人緣、地緣”優勢,組織專題會議,研究行業狀況,迅速制定針對狐貍養殖行業的批量化授信方案,建立客戶經理定點、定員、定責服務包靠制度,通過逐戶上門走訪的方式對狐貍養殖戶開展覆蓋式服務,對有信貸需求的養殖戶現場辦理授信簽約;對暫無需求的進行信息采集,方便客戶有融資需求時隨用隨貸。同時,建立定期回訪制度,及時掌握養殖戶融資需求變化情況,實時跟進授信、增信服務,并對授信到期客戶提前一個月辦理貸款手續,實現信貸資金的無縫銜接,全面滿足狐貍養殖戶生產經營需求。
在服務機制的保障下,陽谷滬農商村鎮銀行先后向轄內狐貍養殖戶發放貸款40余筆、金額600余萬元,及時解決了養殖戶的資金需求,幫助大家順利渡過困難期。
模式“富村” 找準服務鄉村振興關鍵點
走進農戶家中,嘮嘮家常了解客戶信息,評級授信為農戶儲備“家庭備用金”……十年間,滬農商村鎮銀行努力蛻變,由原來“坐在行里等客戶”轉變為“主動上門找需求”,原來的“抵押貸”“保證貸”相繼由“信用貸”替代,致力在網點周邊打造“誠信村”,精準解決農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聚資、聚力、聚智賦能鄉村振興。
湖南寧鄉楓木橋鎮的農戶賀強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以養殖蛋雞為生,隨著行業的興起,在2021年與親戚合作建了一個蛋雞雞舍擴大養殖范圍。2022年,因為親戚突然撤資,自己一人買下親戚的股份。
不過,養雞的投入可不小,投放雞苗及飼料、圍網、雞舍樣樣都需要錢,資金缺口愁壞了老賀。“以前,我沒從銀行借過錢,也不知道怎么借。沒想到,‘誠信村’掛牌后,銀行主動找上門來。”賀強有些意想不到,寧鄉滬農商村鎮銀行得知自己的資金需求后,馬上就進行了實地走訪,“只用了3天時間,就給我放了15萬元貸款。”有了資金,他的底氣足了,“現在市場對雞蛋的需求越來越旺,銷路不愁,我們干勁十足!”
對于寧鄉滬農商村鎮銀行的助農信貸政策,寧鄉市楓木橋村副書記薛江尤為感慨,“以前我們就缺那把勁,扶我們一把,現在好了,有了滬農商村鎮銀行推出的整村授信,隨借隨還,用時出利息、不用就沒有利息,真的是太方便了。”
截至2022年6月末,滬農商村鎮銀行的“整村授信”工作已在湖南、山東、云南等地的700余個行政村開展,累計授信村居客戶近1.1萬戶,累計授信金額近20億元,累計提款客戶近8000戶,在貸余額近14.4億元,盡最大努力促進鄉村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生態“富鄉” 選準服務鄉村振興落腳點
富民、富村的同時,滬農商村鎮銀行堅持生態“富鄉”,將綠色發展信念與金融資源深度融合,積極引導資金投放到河道整治、水電、林業、種業等綠色行業,并緊抓當地縣域農村產業升級契機,重點針對農村住房翻修、廁所改造等農村生活改善方面,大力發展農村綠色金融,提升普惠金融的便捷性和滿意度,提高農村生活水平,打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新業態。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湖南桂陽雙流河因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直接排放而導致又黑又臭,污染著周邊的土壤。為了扭轉這一局面,2017年,地方政府牽頭開展雙流河黑臭水體及河道整治項目,致力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桂陽滬農商村鎮銀行主動對接承包人,制定專項方案,三天內完成信用貸款發放。同時,村行還積極向下游分包商延伸,累計投放600余萬元,全力加速推動河道整治步伐。如今,“黑臭”的雙流河搖身變成為了桂陽縣的“萊茵河”,桂陽縣先后榮獲了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稱號。
云南建水地方政府以改善民生為根本,開展拆除重建、舊房提升等改造項目。建水滬農商村鎮銀行積極響應,與地方政府合作,主動提供金融支持,通過信貸投放,緩解農戶的資金壓力,幫助建蓋新房,打造舒適的居住環境,為基礎社會社區治理貢獻了力量。在這個項目中,建水滬農商村鎮銀行累計投放信用貸款近3000萬元,惠及200多戶農家,參與改造的村落成為了建水的“網紅村”,吸引周邊鄉鎮考察團到訪、取經,很好地發揮了示范樣板村效應。
截至2022年6月末,全轄35家村鎮銀行已累計投放農村綠色貸款1.2億余元,累計投放農村基礎設施改造貸款近1億元。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滬農商村鎮銀行將用更多的“新元素”讓鄉村振興更有活力。在農村熱土上辛勤耕耘,建設成為農民的美麗家園,讓越來越多的游子回歸故里,共同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