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第292場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舉行,此次發布會是“銀行業保險業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的第六場。上海銀保監局局長王俊壽、湖北銀保監局局長劉學生、云南銀保監局局長倪金乾出席,結合轄內銀行業保險業十年的發展情況和監管工作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
上海:不良率0.85%,資產質量處于全國最優行列
數據顯示,十年來,上海銀行(601229)業資產和銀行貸款增長均超過140%,有力支持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保險姓保”,保險深度從4.08%上升到4.56%,保險密度從3421元每人上升到7917元每人。
十年來,制造業貸款余額將近翻了一番,增長了96%;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年均增速超30%,融資成本大幅下降。
“截至8月末,上海銀行業不良率0.85%,資產質量處于全國最優行列。積極穩妥地推進部分非銀類高風險機構的風險化解和處置。建立異地城商行‘三方會商機制’,督導加強總分兩級聯動,探索良性退出機制。穩步推進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在全國網貸機構集聚度較高的重點地區中,率先實現在營平臺清零。”王俊壽介紹稱。
監管工作方面,王俊壽表示,上海銀保監局是最早提出向科技要監管的派出機構之一,在銀保監會的指導下,不斷強化科技賦能推動監管數字化,構建完善EAST與大數據研究中心、智能PLUS工作中心和智能檢查實驗室為主體的智能監管體系,在實戰中已經取得實效。嚴格問責方面,持續保持高壓態勢,通過查處一個,達到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效果。十年來共處罰銀行保險機構556家次,處罰責任人員279人次,罰沒總金額超過4.2億元。
“特別是今年,我們結合上海銀保監局提出的‘內修生態,外塑形象’的主題年活動,已作出行政處罰62例,雙罰率大幅提高到80%以上。”王俊壽介紹稱。
上海是外資金融機構聚集地,目前在上海共有外資銀行保險法人機構超過50家,外資省級分支機構超過100家,外資銀行保險辦事處77家。
聚焦科創金融方面,截至目前,上海轄內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已經超過了6500億元,上海銀行業保險業助力72家上海科技企業登陸科創板,實現了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成功對接。指導在滬保險機構持續扎實推進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科技貸”“微貸通”等貸款履約保證保險,累計服務科技型中小微企業3500家次,支持貸款金額超過了130億元。
聚焦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方面,上海銀保監局量身定制了金融支持臨港新片區“大禮包”。推動擴大對外開放標志性項目落地,全國首家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在臨港新片區設立;持續完善不同類型機構集聚,批準九家銀行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分行,支持三家銀行離岸或跨境金融服務中心和一家大型保險資管公司設立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入駐臨港。開展金融租賃等創新個案試點,精準對接產業和企業需求。與臨港新片區共建金融風險監測系統,科技賦能,通過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助力臨港新片區健全金融風險監測體系。
湖北:縣域貸款增長3.9倍,涉農貸款增長3.5倍
數據顯示,湖北轄內銀行業資產規模是十年前的2.8倍,跨過10萬億元大關;銀行業的存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了11%和15%;保險業資產規模是十年前的4.2倍,保險保障、保險賠付支出年均增長60%、16%;保險深度由2.4%上升至3.8%,保險密度由923元每人上升至3252元每人。
十年間湖北轄內機構累計處置不良資產3900億元,累計處罰機構702家次,責任人982人次,處罰金額2.94億元。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等監管指標好于全國平均水平,法人銀行機構流動性比例居中部六省第一。綠色信貸規模較十年前翻了6倍。
“湖北外資銀行數量居中部首位,非銀機構數量中部第二,保險市場體系日益完善。”劉學生介紹稱。
十年來,湖北省縣域貸款增長3.9倍,涉農貸款增長3.5倍,小微企業貸款增長4.7倍,“支農支小”成效顯著。
劉學生表示,湖北銀保監局主要做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積極探索“支農支小”新模式。十年來,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形成了“雙基雙贏合作貸款”“金融服務網格化”“新型政銀擔合作”等湖北品牌,完成了普惠金融模式的三次創新升級。建設了“鄂融通”、“漢融通”等信用信息平臺,推廣了掃碼授信等“不見面”服務,貢獻了數字普惠金融湖北經驗。凝聚政策之力、銀保之力、鄉村之力,堅持“四步走”規劃,明確“四大”示范愿景,開拓了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創新示范區的湖北路徑。
二是著力構建金融供給新機制。探索差異化監管措施,構建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機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676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5%以上增速。構建縣域金融回流反哺機制,對縣域的機構管理、信貸額度、資金定價、風控措施加以傾斜,縣域存貸比達到65%,真正把資金留在當地、用于當地。
三是精準對接普惠金融新需求。聚焦農業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對10大農業產業鏈實施“金融鏈長制”,保障產業振興金融需求。聚焦55個產糧大縣,發放涉農貸款超過1萬億元,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險,保障“米袋子”和“菜籃子”金融需求。堅持將支持創業就業擺在突出地位,今年出臺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方案和優化續貸服務等專項政策,推廣納稅信用貸、創業擔保貸、青創貸等產品,開展“首貸拓展行動”,保障穩市場主體保就業的金融需求。
四是全面注入脫貧致富新動力(310328)。引導轄內機構聚焦38個脫貧縣接續發力,累計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320余億元,支持75萬脫貧戶發展生產。推動“防貧保”“鄉村振興保”等保險保障覆蓋80個縣市區,救助金額達到3.4億元,幫助困難群眾14.6萬戶。
此外,劉學生還介紹稱,十年來,湖北銀行業保險業不斷加大科技金融推動力度,先后獲批多個國家級試驗區、示范區,全力打造科技金融“東湖模式”。到今年6月末,湖北省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3850億元,其中對光谷高新區科技型企業的貸款占比近三分之一。十年間,湖北省科技保險累計為近4000家科技企業提供約3000億元的風險保障。
云南:脫貧地區貸款余額居全國第二位
數據顯示,十年來,云南省銀行業資產規模從1.9萬億增長至5.4萬億、貸款突破4萬億大關,保險業資產規模從381億元增長至1529億元,累計賠付支出2058億元。
截至6月末,云南省綠色信貸余額5043億元,綠色能源產業成為云南省的第一大產業;6月末,云南省銀行業不良率較最高峰下降1.9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2.5個百分點,風險抵補能力處于合理水平。累計對銀行保險機構罰沒金額超過2億元。
云南曾是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云南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占到了全國的十分之一,目前全省仍有88個脫貧縣、27個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倪金乾表示,云南銀保監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銀保監會工作安排,助力云嶺各族兒女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闊步前行。
一是強化監管引領,助力各族人民摘掉貧困的“窮帽子”。用好金融政策的“金鑰匙”,出臺金融支持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一系列的制度辦法。聚焦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逐年完善配套措施,為打造金融服務“云南樣板”提供行動指南和工作抓手。6月末,云南省涉農貸款余額1.38萬億元,同比增速高于全省各項貸款增速3.68個百分點;脫貧地區貸款余額9449億元,農業保險保額788億元,均居全國第二位。
“十年來,通過一系列務實、管用的監管舉措,助力全省88個貧困縣整體摘帽,8502個貧困村整體出列,933萬農村貧困人口整體脫貧。”倪金乾介紹稱。
二是豐富金融供給,助力各族人民走上致富的“新路子”。組織開展“縣域金融服務提質增效”“鄉村振興金融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環境優化提升”三大專項行動,深入推進鄉村振興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和“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等戰略部署,引導銀行業保險業持續加大對茶葉、花卉、中藥材等高原特色重點產業金融支持,開發80余個“云字號”等信貸產品,開辦600余個商業性特色農產品(000061)保險,助力“云花”“云葉”香飄世界、“云草”“云品”譽滿全球。
三是完善基礎金融服務,助力各族人民過上幸福的“好日子”。發揮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體系優勢,完善農戶信用信息檔案,已經為986余萬農戶建立信用信息檔案,建檔評級覆蓋面達97%。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信息建檔評級工作,完成11.82萬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信息建檔評級。對云南省農村金融服務空白行政村實行掛圖作戰,提前一年實現“基礎金融服務不出村,綜合金融服務不出鎮”目標。
倪金乾還介紹稱,十年來,云南銀保監局持續深化金融改革,努力開創跨越式發展新格局。堅持引進外部機構和推動內部機構改革并重,云南省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由163家增加到214家、保險省級分公司從32家增加到44家,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銀行保險機構體系日趨完善。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