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10日電 題:活體納入押品,銀行如何為更多動產和權利提供融資?
近日,銀保監會和人民銀行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動產和權利融資業務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從拓寬押品范圍、改進融資服務、加強差異化管理等方面促進銀行機構加大動產和權利融資服務力度。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銀行機構應科學合理拓寬押品目錄。與此前明確納入全國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范圍的擔保類型進行對比,《指導意見》中提到的交通運輸工具、活體、未來應收賬款、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貨權、林權等均為銀行機構下一步將重點關注的押品。
《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銀行機構針對不同信貸主體需求改進相應服務。針對難以滿足傳統不動產質押融資要求的小微企業,推出異質性融資產品;針對難以提供傳統動產或權利押品的涉農主體,推廣農機具、農用車、農副產品及活體擔保融資及林權抵押貸款;針對技術投入高的科技企業,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
同時,《指導意見》明確鼓勵銀行機構建立健全動產和權利融資分類管理制度。對于融資缺口較大的薄弱領域,合理配置專項額度;對于不確定性較高的新興主體,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對于風險可控信譽良好押品質優的行業和客戶,適度提高抵質押率上限。
優化動產和權利融資業務安排是推動小微企業和科技企業突破“輕資產”融資瓶頸的重要助力。動產和權利是中小微企業以及科技企業的主要資產形態,相關擔保融資制度不完善是以往限制這些企業融資可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為加大銀行業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提升信貸規模的基礎上增強信貸資源對薄弱環節的支持作用,國家出臺多項相關政策。
2021年1月1日起,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動產和權利擔保在全國實行統一登記,便利了企業以自身可擔保的動產融資,同時增強了銀行機構的放貸意愿。
2022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提出“依法發展動產融資”,對相關工作開展指明了方向。
《指導意見》在前序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優化對銀行機構的展業要求,促進中小微企業和科技企業進一步盤活動產資源,增強融資可得性。
未來,銀行機構在深化動產和權利融資業務創新時要優化風控、筑牢底線。
為滿足不同客戶的多樣化需求,《指導意見》鼓勵銀行機構從應收賬款融資、商品和貨權融資、供應鏈融資和特色動產和權利融資等方面深化業務創新,提升服務質效。在加大支持、加快創新的同時,銀行機構必須切實增強風險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動產和權利融資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進一步強化押品價值評估、落實擔保登記要求、規范在押動產管理和第三方監管合作和拓寬動產處置變現渠道以外,《指導意見》著重強調了新標準和新技術的應用。
一方面,實施分類信貸管理,按照業務的成熟度、管理難度和信用風險的不確定性程度進行劃分,在原有業務標準基礎上合理強化或簡化,增強風險管理效率。
另一方面,推進供應鏈融資“線上化”管理和新技術在押品管控中的應用,前者通過大數據、云計算、跨數據庫交互等技術實現對業務流程的動態跟蹤,后者可以運用物聯網、電子圍欄、生物識別等感知技術提高管理的精度和效率。(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王蕾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