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32號),國家外匯管理局加強外匯市場監管,嚴厲打擊虛假、欺騙性外匯交易,維護外匯市場健康良性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11號)等相關規定,國家外匯管理局10月11日通報了10起違規典型案例,涉案時間從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
記者注意到,本次公布的10起企業及個人違規案例均為逃匯案,且均為違規辦理跨境資金流出業務案例。其中,8起企業違規案例涉及虛構貿易背景、付匯無實際進口等典型違規行為,個案最高罰款金額960.2萬元人民幣;2起個人違規案例分別為分拆逃匯和違規刷卡逃匯,個人最高罰款172.78萬元人民幣。
例如,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徐州鴻點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虛構貿易背景,對外付匯2734.9萬美元。該行為違反《外匯管理條例》第十二條,構成逃匯行為。根據《外匯管理條例》第三十九條,處罰款960.2萬元人民幣。
又如,2020年3月至6月,遼寧籍李某利用102名個人名義分拆購匯匯往境外賬戶,非法轉移資金合計675.36萬加元。該行為違反《個人外匯管理辦法》第七條,構成逃匯行為。根據《外匯管理條例》第三十九條的規定,處罰款172.78萬元人民幣。
針對外匯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外匯局近來動作頻頻。9月29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通報了10起銀行外匯違規典型案例,均為違規辦理資金流出業務案例,涉案時間從2017年3月到2020年1月。銀行違規行為主要集中在未盡職審查、違規提供跨境擔保、違規辦理外匯資金收付和結售匯等業務。
9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外匯市場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國強在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電視會議上表示,當前外匯市場運行總體上是規范有序的,但也存在少數企業跟風“炒匯”、金融機構違規操作等現象,應當加強引導和糾偏。必須認識到,匯率的點位是測不準的,雙向浮動是常態,不要賭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或貶值,久賭必輸。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