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滬農商行(601825.SH)發布2022年第三季度報告。今年前三季度,上海農商銀行緊跟宏觀戰略導向,在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繼續保持經營業績穩中向好,資產質量和撥備水平不斷夯實。
報告披露,2022年1月至9月,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95.37億元,同比增長7.63%;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9.80億元,同比增長17.11%,盈利水平持續提升。
與此同時,該行穩保資產質量。截至9月末,該行資產總額增至12,310.8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28%,不良貸款率0.96%,撥備覆蓋率439.15%,資產質量繼續保持行業優異水平。
聚焦穩健發展 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提升
前三季度,上海農商銀行經營業績穩中有進,規模穩步提升的同時,實現了效益、質量均衡發展。
截至9月末,該行資產總額增至12,310.8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28%,存貸款增速均達到5%以上,貸款和墊款總額提升至6,500.30億元,吸收存款本金提升至8,918.47億元。
經營效益方面,1月至9月,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95.37億元,同比增長7.63%。實現歸母凈利潤89.80億元,同比增長17.11%。
資產質量方面,截至9月末,該行不良貸款余額為62.2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6%,繼續保持行業優異水平;撥備覆蓋率439.15%,資產抵補能力保持穩定。截至9月末,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3.13%,一級資本充足率13.16%、資本充足率15.67%,符合監管要求且資本充足水平保持良好,并已完成最后一期30億元二級資本債的贖回和替換,資本補充效率保持良好。
堅守主責主業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今年前三季度,該行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深耕區域建設,加大重點行業支持力度,著力在科創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領域培育和塑造經營特色。截至9月末,企業貸款和墊款余額3,688.8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52%。
重點區域與行業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該行深耕本地、聚焦區域,把握“五個新城”和“南北轉型”的重大機遇,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和政策補貼,推進重點區域項目落地,圍繞制造業等重點領域加強金融支持力度,扶持實體經濟。截至9月末,該行制造業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長19.03%;綠色信貸余額較上年末增長88.7%,業務規模實現大幅提升。科技型企業貸款規模達696.54億元,較上年末增幅達32.48%,科技金融特色鮮明。債券承銷規模275.74億元,其中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承銷金額排名位居全國B類主承銷商首位,“商行+投行”轉型提速。
普惠金融穩步推進,彰顯責任擔當。作為上海本土服務實體金融機構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該行支持實體、紓困企業,建立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制定普惠小微業務推進方案,加大普惠小微客戶資源傾斜。截至9月末,該行普惠小微貸款余額61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65億元;涉農貸款余額621.24億元。
精耕零售賽道 數字化賦能高質量發展
在公司金融穩健發展的同時,該行立足客戶中心和價值創造,通過專業化經營持續提升客戶服務能力,管理個人金融資產規模穩步增長,零售金融業務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截至9月末,該行個人存款余額4,304.99億元,零售貸款余額達1,914.21億元。
在零售金融新賽道上,該行持續推動零售客群精準觸達模式和拓客精耕策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核心客群精準觸達、精耕培育,使得零售客戶群體不斷壯大。截至9月末,該行個人客戶數2,043.99萬戶,較上年末增加76.73萬戶。
巧借數字化經營助力零貸業務發展。今年以來,該行堅持數字化全流程經營,持續完善創新機制,強化數據驅動經營管理能力,著力推動客戶體驗優化、產品服務完善和自主風險管控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截至9月末,該行個人手機銀行客戶479.80萬戶,較上年末增長6.71%。
逐步顯現穩健型養老財富管理特色。以打造穩健性養老財富管理特色品牌為契機,不斷提升為客戶開展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的能力。截至9月末,管理個人客戶金融資產(AUM)余額6,873.3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74.93億元。
同時,該行資管規模和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理財產品總規模1,959.9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90.85億元,增幅17.43%,理財規模和綜合能力繼續保持全國農商銀行第一位,資管產品創新加快推進,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滬農商行三季度各項業務持續穩健增長,董、監、高也繼續保持對該行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價值成長的認可。此前,該行發布公告,披露高級管理人員和部分董事、監事合計14人,計劃自8月19日起6個月內,以自有資金增持不少于660萬元A股股份。10月24日,該行發布公告稱,高級管理人員和部分董事、監事自愿增持該行股份計劃實施完畢。截至公告發布之日,增持主體累計增持該行股份120.12萬股,累計增持金額約679.01萬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