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批籌建兩月有余,北銀理財于近期拿到開業“許可證”。11月4日,北京銀保監局發布公告,同意北銀理財開業,并核準該公司董事長步艷紅、總裁琚澤鈞的任職資格。北銀理財此番獲批開業標志著理財公司再度擴容,在此之前,年內獲批開業的還有浦銀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上銀理財、民生理財、高盛工銀理財、恒豐理財和渤銀理財7家理財公司。目前除開業較晚的渤銀理財外,其余理財公司均已有產品“面市”。在分析人士看來,未來理財公司有望進一步擴容,一些規模較大的農商行或將設立理財公司。同時,隨著個人養老金配套制度的陸續出臺,作為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發行機構的理財公司有望迎來新機遇。
理財公司再添一員
繼8月21日獲批籌建后,北銀理財于近期拿到開業“許可證”。11月4日,北京銀保監局發布公告,同意北銀理財開業,注冊資本為20億元。同時,北銀理財董事長步艷紅、總裁琚澤鈞等高管、董事的任職資格獲得核準。
對于此次獲批開業,北銀理財母公司北京銀行(601169)方面表示,北銀理財成立后將切實發揮“金融活水”的作用,不斷豐富融資渠道,創新綜合金融服務,加大直接融資投資力度,持續鞏固固收投資優勢,通過債券投資,滿足國家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及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特別是加大對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重點區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時,發揮后發優勢,積極探索業務新增長點。通過加大布局權益市場,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以債權、股權等多種方式,豐富企業融資形式與渠道;基于境內市場業務,探索跨境投資業務,跨市場尋找優質標的,積累跨境投資經驗,助力中資企業境外發展。
據了解,2004年,北京銀行開始涉及理財業務,目前已形成“京華遠見”“京華匯盈”等系列理財產品。2021年,北京銀行宣布理財業務全面完成凈值化轉型,截至2022年6月末,該行存續非保本理財產品共208只,理財規模為3550.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32.7億元。
北銀理財此番獲批開業標志著理財公司再度擴容。11月6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北銀理財之前,年內獲批開業的理財公司還包括浦銀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上銀理財、民生理財、高盛工銀理財、恒豐理財和渤銀理財7家理財公司。
目前,除開業較晚的渤銀理財外,其余理財公司均已有產品“面市”。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浦銀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上銀理財、民生理財、高盛工銀理財、恒豐理財合計共發行641只理財產品,產品類型以固定收益類居多,混合類次之。
在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看來,理財公司是“資管新規”后銀行理財進行凈值化轉型的主體,發展初期在承接母行的存續產品基礎上開展新增業務。但因銀行理財的客群此前長期購買保本型產品,已形成穩健和保守的理財偏好,因此,理財公司目前的核心產品依然是以固定收益類為主。基于原有銀行理財客群的特點,預計未來理財公司在固收領域繼續鞏固優勢,后續還將進一步拓展養老理財和權益類資產投資等領域。
管理產品規模壯大
理財公司發展源于“資管新規”的推動,2018年,《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發布,明確過渡期后具有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該商業銀行可以托管子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但應當實現實質性的獨立托管。
“資管新規”發布后,建信理財、工銀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等首批銀行理財公司于2019年相繼獲準開業。近期,不少理財公司相繼發布最新數據,展示成立以來的運營成果。11月4日,農銀理財宣布該公司管理產品規模首次突破2.3萬億元,其中凈值型產品規模超2.1萬億元。興銀理財也發布公告稱,截至9月末,興業銀行(601166)理財規模達2.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7%。更早之前,建信理財提到,開業至今,該公司資管規模已突破2.2萬億元;工銀理財則表示,2021年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于業內率先突破2萬億元。
從全行業理財產品規模來看,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601988)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財公司存續產品規模19.14萬億元,同比增長91.21%,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65.66%。理財公司平均資產管理規模(AUM)約7656億元,單只產品平均規模為16.26億元。
談及理財公司管理產品規模不斷創新高的原因,資深金融政策監管專家周毅欽認為,規模創新高有多重因素,一方面理財子公司獨立化以后,優化運營機制,提升薪酬水平,品牌效應更加明顯,市場認可度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部分未成立理財公司的銀行在監管引導下新增理財產品規模有所控制,部分小銀行直接轉戰代銷市場,因此一部分市場份額讓渡至理財公司。
個人養老金“搶先機”
自首批理財公司算起,理財公司獨立運營已三年有余,隨著新玩家的不斷加入,目前已獲批開業的理財公司數量已達30家。從獲批開業的時間來看,相較于2021年僅有貝萊德建信理財、廣銀理財2家理財公司獲批開業,今年無疑迎來理財公司獲批開業的小高峰,8家理財公司相繼拿到開業“許可證”。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國有六大行均已設立理財公司,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僅剩浙商銀行暫未設立,而隨著北銀理財的加入,城商行設立的理財公司數量將增至8家,農商行方面,目前僅有重慶農商行1家開設理財公司,此外,另有4家國有銀行與外資公司設立的中外合資理財公司。
理財公司數量仍在不斷擴容,不久前,農銀理財獲準與法國巴黎資產管理控股公司合作籌建法巴農銀理財。除獲批籌建或開業的理財公司外,此前浙商銀行、西安銀行(600928)、烏魯木齊銀行、貴陽銀行(601997)等也相繼透露擬設立全資理財公司的意愿。
對于后續理財公司獲批的趨勢和格局,周毅欽表示,農商行是中國商業銀行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預計還將有新的機構獲批,上海農商行、北京農商行等一些規模較大的農商行或有望入圍。
于百程認為,從銀行理財公司層面看,凈值化轉型后,由于管理能力、投資能力以及品牌等的不同,會使得銀行理財的差異性更加明顯。銀行理財會逐漸分化為綜合性理財公司,以某一領域見長的特色型理財公司,有些中小銀行則以代銷市場上優質理財產品為方向。
11月4日,與個人養老金相關的配套制度相繼出臺,其中,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顯示,個人養老金可以購買符合規定的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其中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由理財公司發行,產品應具備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等特征。
“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只能由理財公司發行,毫無疑問,必將繼續鞏固理財公司的領先地位。”周毅欽表示,在諸多個人養老產品中,理財產品的市場認可度較好,收益和風險特征也比較符合大部分普通投資者的一致偏好,借助母行作為資金賬戶行和代銷機構的強勢地位,未來理財公司的個人養老金產品規模有望在同業中領先,而頭部理財公司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