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冷,銀行理財也迎來“寒冬”。近日,債券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導致包括中低風險類型在內的的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大面積下滑,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抱團式”贖回理財產品避險,銀行、理財公司贖回壓力驟升。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理財產品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意味著理財產品將不再保本保息,投資者需要自己承擔理財帶來的風險。這也導致理財產品凈值一旦出現劇烈波動,投資者可能隨之產生不安情緒。
對此,包括農銀理財、招銀理財、中郵理財在內的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先后發聲表示,債券市場將逐步趨于穩定,理財產品的長期回報將向靜態收益水平回歸,從投資角度看,投資者宜謀定而后動,理性看待市場短期波動。
11月21日,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22年金融街(000402)論壇年會上表示,最近由于市場看好經濟恢復前景,債券收益率有所上升,引發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這是市場自身調整表現,總體風險完全可控。也傳達出對銀行理財產品后續走勢回升的信心。
銀行理財大面積破凈引發“贖回潮”
近期,債券市場大跌,銀行理財產品受其影響凈值回撤引發大量關注。
事實上,在今年3月,銀行理財產品就經歷了一次大批產品破凈的情況。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一季度末,已披露的銀行理財產品約有2.8萬只,其中破凈的產品達到2150只。而上次大面積破凈主要是由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后披露方式改變、股市下跌、非標占比降低、債券市場波動綜合導致。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葉燕斐在4月15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理財會有風險、有波動,這是很正常的。金融機構對投資者進行宣傳,一定要樹立起長期的投資理念。
相較而言,本輪破凈產品占比較3月相對較少。東吳證券(601555)宏觀債券研究在研報中表示,截至11月16日,據wind數據統計,銀行理財存續產品共38226只,披露凈值的有31195只,其中1838只累計凈值小于1,破凈比例5.9%。總體破凈幅度不大,顯著低于3月高達9%的破凈比例。
另外,雖然本次凈值回撤的程度低于今年3月份,但波及范圍更廣。民生證券在研報中指出,今年3月的“破凈”主要是權益市場下跌,導致混合類及少部分固收+的理財產品受影響,凈值跌幅更大,但對應的R3-5產品規模占比不足兩成。11月“破凈”主要是債券市場下跌,導致現金管理類和固收類理財產品凈值回撤,盡管幅度較小,但R1-2產品規模占比在八成以上,涉及到的投資者眾多,輿論的關注度更高。
本輪破凈潮中,包括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恒豐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破凈比例超過10%,凈值回撤帶來了贖回壓力。例如,招銀理財旗下的招睿活錢管家添金2號產品,該產品風險級別為R2級中低風險,本金風險相對較小,然而自11月7日開始,該產品單位凈值一路回撤,由1.0087降至1.0072,歷史收益率也由0.86%降至0.71%。甚至由于贖回數量太多,還出現了觸碰巨額贖回上限的情況。
對此,招銀理財在公眾號回應稱,部分代銷渠道在手機端設置了巨額贖回控制相關提示,但上述提示并不意味著產品流動性出現問題。
債市波動緣何影響理財市場?
大量理財產品凈值回撤,一向穩健的銀行理財突然出現虧損導致產品贖回潮來襲,究竟緣何所致?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本次贖回潮主要是由于債市大幅回調導致資管產品凈值大幅回撤而引發,未來央行很可能會出手干預,預計本次贖回潮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談及本次銀行理財大規模破凈的原因,李勇宏觀研究團隊提出了兩方面原因:
一是直接原因。截至11月16日,利率債、信用債收益率大幅上行,多數一年期高等級信用債收益率上行幅度超50bp,一年期、五年期、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上行47.09bp、25.52bp、18.96bp;相較于3月份的“破凈潮”,11月(截至16日)債券收益率上行幅度遠遠高于3月份,債市暴跌成為本輪“破凈潮”的最直接原因。
二是底層原因:一是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措施的發布,令由于封控而造成的經濟停滯預期減弱;二是金融支持16條等一系列支持房地產的措施出臺,令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房地產市場下行預期有所減弱;三是資金利率的上行,令流動性對債券形成的支撐作用減弱,其中同業存單利率上行,除了資金利率上行帶動之外,亦有整改要求導致需求約束的原因。
另一方面,銀行理財和基金客戶習慣于“追漲殺跌”,從而出現羊群效應。明明債券研究團隊在研報中表示,個人投資者由于金融知識的相對有限和出于追漲殺跌的心理本能,對于市場的短期波動忍受度較差,容易引發贖回行為,機構投資者往往迫于壓力不得不跟隨贖回。當理財和基金拋售壓力較大時,又會引發市場繼續調整,繼而進一步影響凈值,繼續引發贖回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從理財產品開放贖回的角度看,銀行理財造成的流動性風險仍在可控范圍內。國盛固收楊業偉團隊認為,未來一兩個月并非銀行理財到期高峰。目前銀行理財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在11月、12月合計到期3382只,超過今年4、5月份到期數量。但是根據11月14日統計的理財凈值狀況,在破凈的封閉式靜止型理財產品中,11月和12月分別有16個和21個到期。破凈產品到期數量占比并不多,短期內出現流動性風險的可能不大;從理財負債端來看,或許存在一定壓力,但總體有限,負反饋程度難超3月水平。
國君固收唐元懋認為,隨著理財新規過渡期結束,理財子由債市的“穩定器”變成了“放大器”。同時,此輪贖回更多由于債市回調產生的債基類產品贖回,贖回資金并不會大規模流出債市,利率回調下配置盤仍有增量資金支持,理財子可能再次發揮出債市“穩定器”的作用。
理財子齊發公告 建議投資者多些耐心
面對理財產品大面積破凈帶來的風險和產品贖回壓力,已有包括農銀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建信理財在內的18家理財子公司紛紛發聲向投資者致歉及解釋原因,建議消費者理性看待的同時也表達出對未來理財市場回暖態勢的信心。
發聲理財子公司一致認為,預計市場將回歸到理性水平,產品凈值將重歸增長,建議廣大投資者對市場波動多些耐心。
興銀理財在微信公眾號中從政策原因、市場原因、資金原因、外部環境等多個方面分析了本次市場調整的原因,并對投資者提出相應的應對建議。展望后市,興銀理財認為債券市場經過風險快速釋放,繼續調整壓力有限,已經初步具備了配置價值,若后續債市流動性壓力加大,央行可能有較大的動力釋放流動性、維護利率市場平穩。
招銀理財則表示,該公司產品流動性資產比例顯著高于監管規定水平,產品組合資產變現能力、流動性管理能力均保持在較高水平,產品兌付有充足的保障。
中郵理財表示,11月17日,央行通過公開市場凈投放1230億資金,當日債市情緒有了明顯企穩,相信市場最恐慌的時候已經過去,建議投資者耐心等待凈值回歸。
意見領袖專欄作家李利明認為,資管新規之后,面對打破剛兌對的現實,本次波動影響到了R2風險等級的投資者,可以說直接影響到理財子公司最主要的客戶群體和最核心的產品類型。面對這樣的挑戰,理財子公司除了提升自身的產品研發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之外,其聲譽風險管理能力、對投資者教育與消費者保護工作顯然也仍需提升。
普益標準專業委員會主任翟立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銀行理財行業需要更加注重探索與創新,結合客戶的多元投資需求,拓展底層資產范圍,在主題產品、權益投資、資產配置、跨境投資、另類投資等方面發力,為投資者提供品類更豐富、風險收益特征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
投資者應保持良好心態、理性布局
本次銀行理財、債基等產品等大面積虧損引發了大批投資者的擔憂情緒,說好的“穩健理財”不穩了,甚至本金都有可能隨時蒸發,這無疑給投資者潑了一盆冷水。
在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上,郭樹清提到,“我們也持續關注到,現在個人投資者可選擇的金融產品越來越豐富多樣,同時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復雜,需要很好地把握收益和風險的平衡。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宣揚‘保本高收益’‘低風險高收益’肯定都是金融詐騙。我們要持之以恒、不厭其煩地開展宣傳教育,讓人民群眾時刻警惕高息誘惑,避免上當受騙,以理性投資收獲合理回報,增加更多安全穩定的財產性收入。”
那么,投資者應如何應對理財產品有可能出現虧損的事實呢?
意見領袖專欄作家莫開偉表示,投資者應保持理性,對自己的投資理財行為負責,盡最大可能規避風險,保持良好的投資心態,客觀理性面對銀行理財產品帶來的收益與損失。
莫開偉建議,首先,投資者應正確面對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要適應打破剛兌這個客觀現實;其次,正確決定投資產品種類,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的理財產品,切忌好高騖遠;再次,做好足夠心理準備,在經濟下行周期,加強投資專業知識學習,打好投資“組合拳”。
“正視理財產品投資存在的風險。更應理解銀行理財新規之下,銀行理財產品虧損是很正常之事,也將是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一種常態,投資者要保持淡定的心態,理性對待理財產品凈值波動,保持良好的投資心態,做價值投資者和長期投資者。”莫開偉進一步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