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年初,央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要求高質量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對金融業而言,構建以數據為中心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是數字經濟的時代要求,從這個意義上,金融業其實也是IT業。將于12月舉辦的第八屆北京金融論壇,據此以“金融數字化拾級而上”為主題,而北京商報也將推出同主題的系列策劃報道,聚焦金融數字化的底層技術、應用場景和數字程度。
變亦不變,2020年數字在助力銀行業轉型中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在疫情的沖擊下,“云辦公”“無接觸”概念大火,推動著銀行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層面轉型發展,三年來,數字化從應急變成剛需。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唯有不斷創新才能站穩腳跟,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借助數字的力量重塑經營體系,加快數字化轉型與場景化獲客,打造數字時代之下的核心競爭力。
基于此,北京商報記者調研了20家A股或H股上市銀行,從金融場景運用全景掃描,呈現20家銀行數字發展現狀,并就當前銀行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挑戰提出對策建議,助力銀行業在數字金融的浪潮中砥礪前行。
國有大行發揮“領頭雁”作用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銀行業面臨的發展環境復雜多變,可謂是機遇與挑戰并存。2020年,受疫情影響“無接觸”“云服務”成為常態,也倒逼銀行業加速推動線上化、數字化業務與各個環節的無縫對接,從以較為單一的金融產品服務逐漸演變成數字金融場景和生態之間的競爭。
本次調研范圍包括6家國有大行、10家股份制銀行、4家城商行,綜合調研情況來看,每家銀行在數字金融場景應用及拓展方面都有所實踐,但又打法各異。業務領域方面,已有銀行構建起覆蓋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數字化營銷等多場景的全鏈條數字化經營體系,也有銀行把數字金融場景建設、開放銀行作為下一輪重要發展戰略。
在金融科技、大數據技術基礎較為完善的情況下,6家國有大行基本構成了以數字化為引擎,數字化營銷、數字化運營場景多點散發的經營模式。數字金融場景應用也覆蓋普惠金融、營銷模式、供應鏈金融、交易銀行、對公經營管理中臺建設、零售業務等多個維度。
除了將數字金融場景用于自身業務之外,與政府部門合作拓展數字金融場景路徑也成為多家國有大行的選擇。例如,在政府建設、城市轉型、醫療、學校、園區、央企司庫等領域不斷加大數字化應用,一方面,有助于積極拓展優質市場,適配重點合作客戶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共同搭建“金融+政務”數字共同體,為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從具體案例來看,建設銀行搭建數字鄉村基層治理服務場景,推廣農村三資監管、農村產權交易和智慧村務綜合服務平臺;交通銀行將數字金融場景應用至醫療、學校、園區、央企司庫;受益于龐大的線下網點市場,郵儲銀行將賦能縣域商戶數字化升級作為重要“抓手”。
貝塔研究院院長李守國認為,目前,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已呈現出,大行超前引領;中小行快速追趕、差異化突圍的格局。銀行業未來的數字化轉型將更加注重對實際業務開展及C端客戶體驗的效果衡量。根據本行戰略稟賦、特色資源,走出百花齊放的數字化變革之路。
股份行+城商行側重各有不同
在推動科技賦能,將拓展數字化金融應用場景作為第二增長曲線上,10家股份制銀行、4家城商行的痕跡也較為明顯。從調研內容可以看出,與國有大行布局路徑類似,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數字金融場景應用也大多覆蓋零售、數字化營銷與獲客、運營、數字普惠線上產品體系、交易銀行等多個領域,不過不同銀行的側重點亦有所不同。
浦發銀行(600000)的數字金融場景建設不僅覆蓋了財富管理服務體系,同時也為中小企業、人事管理、智能薪酬、個稅管理、財務報銷、便捷辦公賦能;華夏銀行(600015)創設了數字倉單融資、數字政采貸等產品。
民生銀行(600016)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支持普惠金融方面,該行以“農業大數據+產業互聯網+金融科技”為模式,推出農戶“光伏貸”“農貸通”“棉農貸”“農牧貸”等數字金融產品。在服務新市民方面,提供了農民工工資監管等產品,落實三農政策,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城商行中,北京銀行(601169)、江蘇銀行(600919)、寧波銀行(002142)的數字金融場景應用也較為豐富,主要覆蓋文字客服、智能外呼、數字化業務檔案、人財物需求智慧化等多種。江蘇銀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稱,在政企服務模式上,該行打造了“蘇銀金管家”綜合服務品牌。“蘇銀金管家”主要包括財資管家、票據管家、外匯管家、薪稅管家、財務管家、政務管家等綜合服務方案,整合金融服務能力和非金融服務能力,實現對客戶業務、財務、銀行一體化服務。
寧波銀行則搭建了較為完善的渠道平臺體系,重點深耕App等線上經營渠道,滿足客戶生活服務、企業日常經營等生態場景需求,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體驗。“在此基礎上,我行搭建了開放銀行新渠道,實現B端C端場景的全面對接。”該行相關負責人說道。
場景構建及生態聯動為核心
數字化是銀行的發展乃至生存的需要,數字金融場景的應用及轉變,體現的不僅是銀行經營理念的轉變,更是將解決消費者“痛點”,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付諸了實踐。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在諸多數字化轉型路徑中,當前見效最快的是嵌入式金融,這些嵌入式需要銀行積極對接線上互聯網巨頭的渠道,借助互聯網海量用戶的特點,可以為銀行獲客提供有效支撐,對于銀行的數字化轉型要求也比較低。
“但銀行不能長期依賴嵌入式金融。”盤和林進一步表示,從長期看,銀行應該整合前臺、中臺和后臺,整合一個目的是形成成套的金融解決方案,而非單一金融產品,有能力為個人定制金融服務;另一個目的是面向線上用戶,迅速響應,以打造銀行自己的流量入口,而不是依賴于互聯網企業。
李守國則建議,下一步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應以客戶賬戶體系為核心,統籌打造買方立場的財富幸福體驗。以場景構建及生態聯動為核心,精細化客戶經營。以全渠道體驗為衡量標準,統籌平臺建設,重構數據應用能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多家銀行也在業務規劃中提到:下一步將在平臺化、場景化、差異化、協作化、資產數據化等領域持續創新變革,實現服務模式、服務品質以及服務生態升級,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