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的持久戰。
距離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已20余日,在這20多天里,首批獲得“入場券”的23家商業銀行在開戶環節競爭得異常激烈,不僅進行多渠道、全方位宣講,同時還推出了各自的優惠活動,如開戶和繳存即可領取信用卡還款金、微信立減金、商城優惠券等。
截至最新,第一財經從多家股份行了解到,其開戶數量在30萬-50萬左右不等,該數字每天都在動態變化中。
另外,目前各家銀行開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多以存量客戶為主,可以說,當下依舊處于存量客戶競爭階段,而對于存量客戶規模更加龐大的國有行來說,具有先天的優勢,股份行則緊隨其后。
一場持久戰
由于個人養老金制度采用賬戶制,對賬戶提供者銀行業來講,這既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挑戰。
近日,平安銀行(000001)行長助理孫芳滔接受采訪時說,個人養老金業務給銀行提供了更廣泛服務客戶的機會,也可以讓銀行和客戶之間的連接更緊密、更久遠。
另外,個人養老金封閉管理的特點,也會給金融機構帶來更加穩定的長期資金,而且,對于我國的金融體系來講,這些都是新生的資金力量。
同時,個人養老金業務注重長期積累、長期投資,這為金融機構的客戶資產配置創造了更多創新的機會。
但挑戰也是巨大的。
“看似銀行只提供了一個賬戶,但實際上,個人養老金業務可以說是最復雜的零售業務之一。”孫芳滔解釋說,一方面,個人養老金賬戶關聯的系統非常多,對內,大概關聯幾十個系統,對外,還要關聯諸如全國性的登記系統、賬戶結算系統、稅務系統等,銀行不僅要保證業務的穩定運行,同時,還要為客戶提供長期的、優質的、有競爭力的服務。
廣發銀行零售銀行部首席互聯網運營專家周文潔對第一財經表示,個人養老金業務本身具有線上化、普惠性的特性,客戶覆蓋面廣、客群龐大,這對銀行的數字化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從長期來講,能夠持久的留住客戶,關鍵在于服務能力,包括為客戶選擇養老投資產品的能力,做好長期規劃投資的能力等。
“尤其是個人養老金業務越往后開展,服務能力體現得越加明顯,這也是客戶對銀行滿不滿意、選擇哪家銀行、留在哪家銀行的的核心因素之一。”孫芳滔說。
孫芳滔介紹,平安銀行依托平安集團,可以整合集團在醫療、養老方面的優質資源,提供一站式的養老服務,以綜合養老賬戶為基礎給客戶提供更加全面的養老投資規劃以及相匹配的養老服務。
周文潔也表示,當前,廣發銀行主動擁抱金融科技,對客戶經營全方位賦能,實現了經營數字化、服務智能化、業務場景化、渠道一體化,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養老”體驗。
雖然說,隨著個人養老金產品正式開售,各金融機構競爭局面逐漸形成,但這種競爭,一定不是速決戰,而是持久戰。
一站式配置需求激增
個人養老金賬戶可以投資于養老儲蓄、養老基金、養老理財、養老保險產品,目前各家銀行已上線的養老金投資產品包括養老基金和養老儲蓄。
在經濟能力與現金流可控的前提下,人們要考慮提前規劃財富,趁早為自己選擇養老投資,以獲得長期較穩定的收益,實現個人資產保值增值。
那么,在四種投資產品中,客戶如何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進行選擇、配置?
對此,廣發銀行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部首席產品專家肖怡建議,首先,養老儲蓄產品可以作為養老金投資的“壓艙石”,在當前市場存款利率呈現下行趨勢的背景下,買入較長期限的定期存款,可以長期鎖定利率,抵御利率下行風險。
而養老基金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投資風險偏好需求,養老保險較普通保險產品則更能提供養老金、失能、身故等多重保險保障。
平安基金養老投資總監高鶯對第一財經表示:“四大類養老產品中,養老儲蓄、養老理財、養老保險,相對來說都是屬于風險等級比較低的產品,風險等級低意味著長期預期投資回報也會比較低。個人養老金作為具有長期投資屬性的資金,建議可以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適當增加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尤其是對于年輕群體來說,在初期進行個人養老金投資時,建議多配置些權益類比例較高的養老基金。”
對于配置多少比例的權益類基金更加合適,高鶯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根據個人退休年齡,選擇對應目標日期的養老基金,將這個問題留給專業的基金經理去解決”。
以平安養老2035FOF為例,針對在2035年前后退休的70后-80后人群。根據產品招募說明書的約定,今年基金權益資產配置比例在28.5%-53.5%之間,中樞是43.5%。到了2035年時,基金的權益資產配置比例就會下降到8.7%-33.7%之間,中樞在23.7%左右。
“基金經理會根據時間動態進行權益資產比例的調整,目標是根據投資者的年齡做出風險和收益的最佳平衡。”高鶯說。
事實上,鑒于客戶對于一站式個人養老金配置的需求,各個銀行也都推出了相應的服務。比如,寧波銀行(002142)提供量身定制的養老規劃建議,幫助客戶以家庭為單位,設計整體規劃。
“隨著儲蓄、理財、基金、保險產品大類齊全之后,我相信銀行機構一定會基于客戶的需求、目標、風險承受、偏好能力給客戶提供不同的組合,我們也正在規劃之中。”孫芳滔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