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2023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在京召開,論壇主題為“守正創新 開放引領——全球經濟重塑與金融業變革”。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周亮出席論壇并致辭。
周亮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監管總局著力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引導銀行保險機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可持續發展不斷注入綠色能量。
一是構建綠色金融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中國綠色金融發展一大特色是以監管引領為先導,建立自上而下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推動金融機構和市場高標準發展綠色金融。近年來,監管部門在綠色信貸指引基礎上更新發布了綠色金融指引,完善綠色融資和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健全主要銀行信貸工作定期評價,推動氣候投融資工作,支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區發展。
二是綠色信貸規模快速增長。2023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的余額達25萬億元,同比增長33%,規模居世界首位。資產質量整體良好,據測算,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支持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支配節約標準煤超過4億噸,減排二氧化碳當量超過10億噸。
三是綠色金融服務體系不斷豐富。銀行保險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將信貸業務向排污權、碳排放權的抵質押融資業務延伸。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金融租賃不斷發展。2023年6月末,綠色保險半年保費收入1159億元,保險資金投向綠色發展相關產業余額1.67萬億元,同比增長36%。綠色信托資產余額2916億元,金融租賃公司綠色融資余額8500億元,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已覆蓋20余個高風險環境行業,有利促進企業降低環境污染風險。
四是推動產業低碳綠色轉型。指導銀行保險機構大力支持傳統行業降耗減碳和節能改造,推進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綠色建筑等領域的發展,持續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結構裝備、節能技術等綠色產業發展壯大。2023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節能環保產業的貸款余額3萬億元,同比增長53%,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5萬億元,同比增長34%,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貸款余額3萬億元,同比增長84%。
周亮稱,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銀行保險業要堅定不移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發展綠色金融,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為加快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主要準備做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規則標準。逐步完善綠色低碳發展和綠色金融制度框架,形成與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相匹配的金融政策安排。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統計監測和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制定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標準,為金融機構全面衡量碳足跡,加強氣候和環境風險的管理提供指導。
二是創新產品服務。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綠色制造、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等領域的金融支持,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探索并購融資、氣候債券、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等創新產品。進一步發展排污權、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業務,穩妥開展碳金融業務,提高碳定價的有效性和市場流動性,豐富綠色保險產品,探索差異化的保險費率機制,提升對綠色經濟活動的風險保障能力。
三是強化風險管理。嚴把項目融資碳排放關,完善客戶授信管理,將碳表現、碳定價納入授信管理流程,協同推進綠色轉型和數字化轉型。運用金融科技提升對氣候環境風險的管理能力,探索開展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評估高碳行業資產的風險敞口,針對性做好應對預案。
四是完善日常監管。落實綠色金融監管政策,優化業務流程,完善綠色金融監管指標體系,將綠色轉型進展納入日常的監管評價,加強對實施情況和相關風險的監測分析,確保銀行保險機構安全穩健運行。
五是推進國際合作。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和巴黎協定的框架下,加強綠色金融的國際交流合作,在國際規則的制定中發揮積極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將“一帶一路”作為實現綠色發展國際合作重要平臺,積極探索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的新模式,新路徑,新機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