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2023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在京召開,論壇主題為“守正創新 開放引領——全球經濟重塑與金融業變革”。交通銀行副行長郝成出席論壇,并結合近幾年交通銀行在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的實踐,交流踐行中國式現代化與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認識和體會。
第一,堅持系統觀念,科技金融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科技與金融的發展相輔相成,一方面,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支持科技創新是金融的職責使命;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推動了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創新,強化了金融機構的數據分析和風險管控能力,加速了全球金融化。科技金融通過一系列金融工具、政策制度的系統性和創新性安排,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新技術產業發展,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據統計,2022年末,21家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達到1.9萬億元,當年增長38%,大幅高于其它類型貸款平均增速。
近年來,交通銀行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通過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將科技金融作為著力打造的四大業務特色之一寫入交行“十四五”規劃發展綱要,主動服務國家重點區域,發揮金融控股集團的多牌照優勢,并在設立“科創基金”、參與投貸聯動等方面積極探索,不斷升級金融服務。目前,交行已經為全國2.8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2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和1.2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了授信支持。
第二,堅持“先行先試”策略,以“科技金融一件事”模式扎實推進金融服務落地。
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是國家科技創新布局的重點區域,交行依此制定了“先行先試”的發展策略,提供各具區域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務。2023年上半年,12個重點區域分行科技型企業的授信覆蓋度達到5.65%,其中深圳、上海達到9.53%和7.98%。
交行創新推廣“科技金融一件事”業務模式。利用上海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搭建“先行先試”樣本間。通過“前臺業務拓展+派駐中臺審查審批+股權投資對接+打造科技特色支行”的一體化模式進行展業,從行業研究和選項擇戶支持、產品場景及營銷支持、專項授權支持、審批政策支持、風控工具支持、考核政策支持、人才政策支持七個方面深化改革,搭建跨部門、跨業務領域的“科技金融專班”平臺,創新落地了包括研發貸、創融貸、人才貸、共享貸、知識貸、主動貸+普惠e貸在內的“6+1”產品體系,為通過模式創新促進科技金融業務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交行還推進“先行先試”的成果在科技創新活躍區域落地。在京津冀地區努力打造“貿易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綜合化業務服務模式,強化科技賦能,積極服務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領域,推動產業鏈金融的數據化、場景化和生態化。在大灣區,交行建立了“專職營銷團隊、專設審批專員、專屬放款中心、專業行研團隊”的“四!睓C制,在深圳成立“科創中心”,聚焦解決高新技術和“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需求,針對科創企業“輕資產、融資難”的痛點,先后推出“科創先鋒貸”、“專精特新貸”,創新額度核定模式,為科創企業提供綜合性創新金融服務。
第三,堅持探索集團協同模式,致力于為企業提供差異化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方案。
構建交行“朋友圈”,打造“五引”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五引”即引薦服務、業務、技術平臺,引流債權及股權資金,引進上市及財務顧問咨詢,引導企業經營發展戰略新認知,引入科研院所新智慧。這些金融服務既考慮了“專精特新”企業的多元化融資需求,又考慮了國內金融體系特點,充分發揮交行在客戶資源、金融資源方面的優勢,有效增加了科創企業的金融供給。
發揮集團綜合經營優勢,結合企業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針對科技型企業不同生命周期的特點,交行通過“商行+投行”、“境內+境外”、“融資+融智”、“股+債+貸”等綜合服務,在科技企業初創期,前移金融服務,推動企業孵化;在成長期提供投貸聯動服務,為擬上市客戶提供引薦戰投、優化財務結構等定制顧問服務,及上市保薦、上市承銷、財務顧問等上市服務;在企業成熟期,提供戰略配售、再融資、股票減持、收購兼并、資產分拆、私有化退市等多樣化融資支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