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風向標”的重磅會議即將召開。
2024年度全球游戲開發者大會(GDC)與英偉達GPU技術大會(GTC)將于3月18日召開,市場對于國內A股市場“人工智能+”有了更多期待。實際上,2月6日至3月15日這一段時間,國內對人工智能前景的樂觀情緒持續發酵,A股計算機、電子、通信等板塊已大幅跑贏大盤及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
同時,“人工智能+”的大幅上揚,也成為2月份私募業績反攻的重要原因之一,直接推動主觀投資策略在凈值上的快速修復,不少私募收復失地甚至開始賺錢。業內認為,AI行情具備持續增長潛力,有望開啟年度級別的長期行情。
AI重磅會議來臨
根據全球游戲開發者大會(GDC)官網消息,2023 年GTC 線上大會參會者達31.9萬人,2024年GTC將于3月18 日~21日召開,參展商300多家,各類演講、培訓、研討會和小組討論900余場,演講人員來自META、OpenAI、Google DeepMind、斯坦福、xAI、Mistral AI等。
其中“AI”主題火爆,眾多知名游戲公司參會,設有16場AI主題峰會演講,包括大語言模型、模塊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同時,英偉達GTC大會,也是英偉達每年最重要的技術發布平臺之一,被業界公認為“AI風向標”。
回顧2022、2023年的GTC大會,多款重磅產品發布,帶動了整個AI加速計算行業的發展。從云計算到大數據技術,高性能計算到無人駕駛、機器人到人工智能,再到現今引起全球AI浪潮的AIGC,市場關注度極高。
盡管AI算力巨頭英偉達股價自3月7日創下紀錄高位之后進入震蕩,但是華爾街對英偉達本屆GTC持極為樂觀的態度。在彭博社跟蹤的分析師中,英偉達獲得了60個買入評級,7個持有評級,0個賣出評級。
“人工智能+”方向成為私募業績反攻主力
事實上,A股市場在節前開始的這一波反彈中,同樣掀起AI熱潮,而且“人工智能+”行動將推動其在各領域的創新應用的激勵之下,通信、計算機、游戲、機器人等主題行業漲幅居前。
國內市場對人工智能前景的樂觀情緒持續發酵,在春節前開始的這波反攻中,A股計算機、通信、電子等板塊跑贏大盤及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統計顯示,上月至今(2024/2/6-2024/3/15)申萬一級計算機指數上漲36.23%,申萬一級通信指數上漲33.55%,申萬一級電子指數上漲29.52%,申萬一級傳媒指數上漲30.50%。同期上證綜指上漲13.04%,深證綜指上漲23.84%,跑贏大盤,而對比海外市場,同期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SOX)上漲9.6%。
“2月以來,人工智能、機器人、風光電等板塊輪番演繹,這也是去年以來便陸續布局成長機會的百億級私募業績得以提振的重要原因。”北京一家大型私募基金經理表示。根據私募排排網最新數據顯示,有業績記錄的3134家私募旗下股票策略2月份業績大漲9.14%,凈值迎來了一輪快速修復,不少私募收復失地甚至開始賺錢。
市場資金也在跑步進入“人工智能+”主題板塊,開始有“百花齊放”現象,在人工智能、游戲、機器人等多個主題ETF上,資金流入跡象明顯,漲幅較大。全市場規模最大的機器人主題指數基金“機器人ETF”(562500),同期漲幅達35.79%,最新規模達11億元,創近1年新高。
百億私募機構重陽投資合伙人寇志偉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多模態領域的快速發展,人形機器人有望在環境感知、自主決策、人機交互和運動控制等方面與人工智能融合,提升產品的智能化程度,加速應用落地。“具體到產業鏈,我們認為機器人的感知和控制、人工智能算力、通信相關的硬件設施等環節都值得關注。”
超五成私募認為AI成為年度行情主線
關于接下來這輪AI行情還能持續多久的問題,根據近期私募排排網調查結果顯示:56.25%的私募認為AI是一項革命性技術,具備持續增長潛力,有望開啟年度級別的長期行情;25%的私募認為是中期行情,未來取決于行業的發展;18.75%的私募認為AI行情更多是受事件刺激,屬于短期行情。
根據三方平臺數據顯示,截至3月1日,百億級股票私募倉位指數為74.51%,相比2月23日提升了1.51個百分點,倉位指數創出近1個月的新高。其中,42.04%的百億級私募倉位超過八成,46.55%的百億級私募倉位處于五成至八成之間。
從加倉方向來看,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成長板塊成為頭部私募的“心頭好”。深圳望正投資表示,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逐漸提高在AI方向倉位。AI產業浪潮的核心在美國,這是事實,但這也是工業革命以來,中國距離劃時代的產業浪潮最近的一次,也是最令領先者緊張的一次,中國有機會有能力跟上產業浪潮,其中會涌現出各種投資機會。
遠望角投資認為,從潛在估值提升的維度出發,以AI為代表的前沿科技的蓬勃發展存在著較大的想象空間,具備大國崛起特色的一些中高端制造領域也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將繼續積極關注科技浪潮的發展與迭代。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