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關于央行下場購買國債既中國版QE的討論聲音再度增加。
券商中國記者采訪的研究人士普遍認為,央行在二級市場購買國債理論上具有可行性,但是目前來看概率較低。
市場人士認為,即便是短期內央行配合特別國債發行等在二級市場直接購買國債,也更多是出于補充基礎貨幣的考慮,是一種正常的貨幣投放行為。QE一般是央行在進入零利率或接近零利率政策后才會采取的舉措,而我國當前的政策利率距離零利率還有很大的空間,遠未達到海外央行開啟QE時的條件。即使我國央行直接下場購買國債,也無法直接等同于中國版本的QE。
市場期待進一步的貨幣寬松
市場為什么會突然對央行下場買債進行討論,背后可能是對于進一步貨幣寬松的期待。
“在貨幣政策并沒有明顯收緊的背景下,人民幣貸款存量的同比增速和狹義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已數月走低,這表明我國當前正在面臨實體部門融資意愿不足的境況,經濟活性不強,內需相對不足。從物價水平來看,我國CPI同比增速已在0附近震蕩數月,PPI也持續低位震蕩,價格表現較為低迷,需要出臺政策拉動物價溫和上漲。”國元證券(000728)研究所所長助理、總量研究負責人楊為敩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這不免讓市場聯想到2007年央行買債的情景。
楊為敩坦言,當下市場更多處于觀望狀態,在等待已出臺政策的效果落地,也期待有更加強有力的政策來提振經濟基本面。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也持有類似觀點。他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2011年以來,央行持續實施降準,目前銀行加權存款準備金率已降至7.0%。考慮到此前歷次降準過程中,存款準備金率已降至5.0%的中小銀行都未下調,這意味著下一步存款準備金率大幅下調的空間已經較為有限。此外,綜合考慮經濟增速和物價走勢,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還要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適度擴大貨幣供應量。由此,在降準空間有限、逆周期調節仍需要發力的背景下,市場開始討論將央行購債作為重要的備選貨幣政策工具。
“從市場的心態來看,市場期待中國版QE,是當前經濟形勢不確定性的一個反映,如果經濟走勢十分明朗,市場反而不會有太多的期待,因為預期如果明確或一致,市場反而足以應對;同時,也反映出市場對政府債券大規模發行將導致流動性收緊的擔憂和不安,還反映出市場對貨幣政策創新的期待。”中證鵬元研究發展部高級董事吳志武表示。
國金證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樊信江則認為,當前經濟基本面仍處于修復狀態,經濟內需動力有待增強、結構性失業率升高等結構性矛盾仍較為突出,疊加一季度提前批專項債發行進度慢于歷史同期,財政發力節奏偏慢,下一階段政策逆周期調節必要性增加,市場對于財政端寬信用如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債、赤字內國債、化債特殊地方債等政策在二季度發力支持經濟加速修復的期待增加。
“同時,因為一季度的發行偏慢,導致目前來看二季度及三季度的供給壓力較大,當前市場可能無法自行消化較大規模的國債及地方債發行,仍需貨幣政策給予相應的配合比如降準、定向降準、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等工具。此外,市場也關注到了未來我們可能會多年連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也聯想到了除了傳統工具外,央行可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國債。”樊信江說道。
央行下場概率幾何?
從理論上來看,央行在二級市場買入國債并不存在法律障礙。
現行的2003年版《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九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這是指央行不得在一級市場直接認購國債,但該條款并不排斥央行在公開市場買賣國債。復盤歷史來看,央行在2007年、2017年等時間點都有購入國債的先例。
“我們認為短期內央行在二級市場大規模買入國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不大。央行在二級市場購買國債,主要是為了投放基礎貨幣,使基礎貨幣的數量與經濟發展過程相應,或者是在特定時期執行貨幣寬松的逆周期操作。”王青表示,就當前而說,一方面央行可以通過MLF、PSL及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投放基礎貨幣,另一方面,我國存款準備金率至少還有2個百分點的下調空間,從近期的降準幅度和節奏來看,未來兩年如果需要較大規模增加貨幣供應,可以繼續實施降準。
“央行直接下場購買國債具有可行性,但目前中國發生相關情況的概率非常低。”華金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師羅云峰表示。
樊信江也表示,雖然央行可以在公共市場購買國債,但目前央行現券交易中買賣國債較少。在非必要的情況下,比如只是為了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央行在二級市場直接購買國債,反而容易引起國債價格的大幅波動,不利于資本市場的定價和穩定。
不過,樊信江認為,考慮到二季度政府債券的大規模發行可能會給市場流動性造成較大的沖擊,央行不排除會在二級市場直接購買國債,尤其是特別國債,但這不是中國版QE,而是對積極財政政策的配合。在大規模國債發行下,央行直接下場購買國債,意在釋放流動性,防止國債價格的大幅波動,是維護資本市場穩定之舉。
正確理解中國版QE
在央行有一定概率下場買債的背景下,關于中國版QE的討論變得更有意義。羅云峰認為,QE的本質是潛在經濟增速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私人部門主動融資需求可能有限,財政政策在特定背景下進行擴張或對沖,貨幣政策給予的配合。央行向市場投放規定金額的基礎貨幣,至于通過何種方式進行投放,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因此,央行直接下場購買國債,可以視為中國版本QE的一種形式。
羅云峰進一步表示,假設目前情況下央行直接下場購買國債,可能會加大資金空轉的情況,推動各類資產價格泡沫式增長,最終高通脹會導致政策再度轉向收斂,這一過程可能會加大宏觀經濟的波動。
一些市場人士則持有另外的觀點。“即使央行直接下場購買國債,也更多是出于補充基礎貨幣的考慮,是一種正常的貨幣投放行為,而不是大水漫灌”。楊為敩表示,如果央行買債之事成真,能大幅提高貨幣寬松上限,央行此后工具箱會更加豐富,也表明國家穩增長訴求提高,貨幣環境會延續寬松,對國內宏觀經濟和市場都是積極影響。
吳志武也表示,量化寬松政策的條件是傳統的貨幣政策像利率政策不再有效,一般利率接近于零利率,在此情況下,采取QE這樣激進的政策來刺激經濟修復。從目前來看,推出中國版QE的條件并不具備。我國貨幣政策工具仍然較多,降準降息仍然具有足夠的空間。同時,我國經濟目前處于修復過程中,不需要十分激進的貨幣政策。因而,我國央行直接下場購買國債并不等同于中國版QE。
“即使未來央行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投放基礎貨幣,只要投放規模與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貨幣的正常需求相匹配,就不能簡單地視為‘量化寬松’,更不能將其看作‘財政赤字貨幣化’。”王青對記者表示,“量化寬松”和“財政赤字貨幣化”本質是在一段時期內,央行購買國債規模大幅增加,支撐政府債務顯著擴張,最終可能帶來嚴重的通貨膨脹或資產價格泡沫。
換言之,無論是通過降準、MLF等現有貨幣政策工具,還是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擴大貨幣供應量,只要規模適度,與經濟增速和目標物價水平基本匹配,都屬于正常的貨幣政策操作,無需貼上“量化寬松”和“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標簽。
“在‘管住貨幣總閘門’的基本原則下,即使未來央行下場購債,也不會給宏觀經濟帶來重大影響,引發高通脹和資產泡沫的可能性都不大。”王青說。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