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發不好做”——這是在4月重回正增長軌道、看起來如火如荼的銀行理財,目前遇到的煩惱。
“好發”是指產品好發,而“不好做”指的是優質資產欠配。投資者風險偏好審慎的情況下,債券和存款一直是銀行理財配置的絕對大頭。隨著“手工補息”被叫停、債市在震蕩中連續走弱、城投債發行規模和利率持續走低等情況交織,業界“資產荒”呼聲又起。
銀行理財拿什么去補抵中高息資產,成了越來越多金融市場參與主體關注的問題。
高存款依賴產品不吃香了
“現在有個說法,說禁止手工補息后,高協定利率的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和理財轉移,所以M1(狹義貨幣,大占比是單位活期)增速四月罕見轉負,同時理財規模增長較快。但其實這對理財也是種壓力,因為理財之前是很積極配置協議存款等補息存款的,現在沒有手工補息了,高存款占比產品的報價肯定是要下臺階的 。”一名銀行理財公司的固收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
簡單幾句,勾勒了M1增速回落和理財規模激增的原因之一,以及“手工補息”被禁后銀行理財面對的可能挑戰。
記者查閱官方數據,可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的2021年,當年末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合計 31.19 萬億元,其中投向現金及銀行存款的占比達到 11.4%。此后理財產品開啟真凈值化轉型,為了降低凈值波動,理財產品對現金及銀行存款的配置一路加碼:截至 2023 年末,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合計 29.06 萬億元,投向現金及銀行存款的占比達到26.7%。
也就是說,截至去年末,龐大的銀行理財對現金及銀行存款的持倉規模高達約7.76萬億。當然,這里面有多少是補息類存款,尚未有權威統計。
中信建投對手工補息存款全量規模做了測算,推測手工補息存款規模約為20萬億,主要集中在大行和股份行。禁止補息預計將使得2.5萬億活期存款轉移,約占M1的2%。
普益標準對2024年一季度理財產品持倉數據做了統計分析,稱今年一季度新發理財產品持倉中“現金及銀行存款”占比為84.8%,較去年四季度提高了2.66個百分點。按產品類型來看,開放周期越短的產品對現金及銀行存款的依賴性越高:開放周期在90天以下的各類固收類產品持有的現金及銀行存款的占比均在25%以上,其中,開放周期為1天的產品持有的現金及銀行存款的占比高達47.4%。
事實上就目前不少從業人員的感知,理財產品收益下降或新發產品的基準下行,并不全是 “手工補息”被禁所致,更多是因為債市震蕩走弱的影響。但他們也指出,眼下高存款占比的開放式產品,尤其是一些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收益確實在斷崖式下跌,不這么吃香了。
上海國際貨幣經紀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初,評級為3A、期限為3年的協議存款報價區間為2.6%-2.85%,評級為2A+的同期限品種報價區間為2.75%-3.2%;評級為3A、期限為5年的協議存款報價區間為2.9%-3.18%,2A+同期限品種報價區間為3.3%-3.6%。普益存款稱3年期和5年期的協議存款報價中樞分別高出同業存款報價中樞54BP和85BP。
也就是說,如果從理論推斷,那么高存款占比的開放式理財產品,投向協議存款這一塊的收益可能要回吐50甚至80個BPs。
這也就是為什么一些極端案例在出現。普益標準監測的一只現金管理類產品,在今年一季度末的現金及銀行存款占比高達53.49%,屬于高存款占比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在補息禁令發布后的首周,該產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由4月8日的2.08%驟降至4月15日的1.63%,下降幅度高達45個基點。
理財配置邏輯起變化
禁止手工補息后,機構對理財配置邏輯的分析,似乎出現了分歧。
招商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廖志明團隊撰文稱:銀行理財或將減配存款類資產。該團隊根據各理財產品披露的前十大持倉的數據,分析稱今年一季度理財配置公募基金資產的規模為0.7萬億,較23年末增配約0.1萬億。4月理財規模大幅增長,該團隊認為理財公司正在繼續增配公募基金,且進一步表示二季度以來,權益市場表現較好,理財或增配一級債基和二級債基。
而中信建投(601066)固收團隊則沒有拋出理財或將減配存款資產的結論,他們認為“手工補息”操作被禁止后,存款作為穩定凈值的壓艙石還是重要配置,具有較強的配置剛性。因此該團隊撰文稱即使取締了手工補息,理財資金也還是會配置存款,只是會在銀行主體上向尾部下沉,較難換賽道。當然,也有部分資產管理機會轉向對債券類資產的投資,以尋求更高的收益和風險調整后的回報。
普益標準的分析則沒有落在對存款的增配或減配上,而是表示理財資金可能需要采用更加復雜多樣的策略,比如增加另類投資、跨境投資、使用衍生品等,以挖掘潛在的投資機會。配置策略的重點方向,一是關注長期債券,尤其是在貨幣政策寬松環境下,長期債券可能提供穩定的收益來源,特別國債的發行有助于緩解債市資產荒,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二是增加對黃金、高質量債券等防御性資產的配置,保護投資組合。
而在記者的實際采訪中,一名資深理財投資經理告訴記者,其團隊會比較關注同業存單、中短期債券中的利率債,用這些來彌補票息。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