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和港股市場整體呈現震蕩走勢。隨著一系列穩經濟增長政策的逐步落地,投資者信心得到提振。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增加了市場不確定性,成為牛市的潛在障礙。自9月24日起,政策轉向帶動的行情趨勢已逐步形成。盡管美國可能發動貿易摩擦,外貿出口可能出現回落,但通過加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力度,可以拉動投資、帶動消費、推動內需增長,對沖外貿下滑。預計明年出口量與今年基本持平,下降幅度有限,因此市場應保持信心。
近期,外資投行高盛表示,中國2025年經濟增長驅動力將從出口顯著轉向政策支持,預計明年貨幣政策將降息40個基點,廣義財政赤字占GDP比重提升1.3個百分點至13%。高盛維持對A股和港股的高配投資建議,并短期更青睞A股,因其對政策放松和個人投資資金流的敏感性更具利好效應。預計2025年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將分別上漲15%和13%。
高盛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閃輝指出,穩定國內消費和房地產市場,應對可能再度收緊的中美貿易關系,將是2025年中國經濟的焦點。預計2025年中國出口量將在2024年高基數基礎上持平,因為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增長將抵消對美出口下滑的不利影響。閃輝預計,明年中國出口將相對平穩,房地產投資繼續下降,消費尤其是商品消費表現較好。隨著地方政府化債工作疏解地方融資壓力并賦能財政擴張,政府部門的消費和投資可能會加速增長。建議未來的增量政策應聚焦拉動內需,更多關注持續性的社會保障,如提高農村基礎養老金水平,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加大多孩家庭補貼標準等。此外,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可考慮進一步擴大補貼種類和品種。
高盛在最新研報中對一籃子增量政策給予積極評價,認為政府已啟動強有力的政策措施,這不僅有助于緩解房地產和外部挑戰,還能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從貿易和投資拉動轉為內需和消費拉動。2024年的政策轉向推動中國股市估值向上重估,2025年則需要政策落實來提振企業盈利增長和股市走高。預計政策引發的資金流調整可能在2025年加速,企業、境內個人投資者、南向資金和政府類投資機構可能加大股市持倉。明年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將分別上漲15%和13%,每股盈利(EPS)增長7%~10%。
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劉錦軍認為,得益于回購、再貸款等政策利好,2025年上市公司回購總額可能相對于2024年翻倍。建議投資組合向廣義消費領域傾斜,并上調醫療保健和券商板塊評級,隨著政策落地有效,與政府消費相關的本地基建板塊也將受益。高盛認為A股和港股在全球股票范圍內還處于較低估值水平,吸引力大。從長周期來看,相對于美股更看好A股的投資回報空間。過去十年美股年均回報率是13%,未來十年美股估值大幅擴張可能性不大,預計未來十年美股年均回報率會降到3%,相比之下其他股票市場會有更好的投資回報。
從政策轉向來看,后續還有更多增量政策出臺,特別是在財政政策方面。現在雖然已經出臺了10萬億化債計劃,未來可能還會出臺5~10萬億拉動投資、帶動消費的財政政策進一步拉動內需,而政策轉向帶來的資本市場牛市行情也將延續。市場已度過第一階段放量暴漲的過程,進入為第二輪航行敘事的階段。短期市場波動受多重因素影響,不會改變市場大趨勢。從長期來看,好公司具備估值修復機會。今年以來科技股成為領漲板塊,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的時代,國際局勢的動蕩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蕩,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要發展新的生產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科技帶動,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新能源領域,我國已取得明顯成效,不僅大量開拓國際市場,而且在國內市場上發展如火如荼。新能源行業已逐步度過行業低迷期,進入新一輪上升時期。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醫院good,生產總值(GDP)增速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超過65%以上的GDP增速能夠被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解釋。這一發現強調了提高全要素生產力對于維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性。同時,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的要素驅動模式難以為繼,全要素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來源:新浪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