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霍莉
歷時近4個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12月2日公布對江蘇4家農商銀行的自律調查結果。
通報稱,近期交易商協會已查實常熟農商行、江南農商行、昆山農商行、蘇州農商行債券交易內控管理不健全,對交易員激勵過度,導致部分交易員交易行為扭曲,通過集中資金優勢連續買賣、自買自賣和頻繁報價撤價誘導交易等方式影響債券價格,部分交易涉及利益輸送。
證券時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上述4家銀行中,已有3家于11月中旬恢復了國債交易資格,預計后續會迎來相關罰單。
對交易員激勵過度
上述通報中提到的“對交易員激勵過度”,具體如何理解?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一般的激勵措施,是將債券交易扣除資金成本后的利潤所得的一部分比例作為獎金,給予交易員。不過,超過一定比例,就容易誘發交易員的扭曲行為。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上述銀行中,有的銀行將債券交易利潤的10%作為交易員獎金。這也意味著,一個交易員在一定規模的利潤下,可獲獎金能達上百萬元。
利用債市交易的短期趨勢、波動特點,進行低買高賣以賺取差價的交易,是一種正常的策略。不過,通報中提到的“集中資金優勢連續買賣、自買自賣和頻繁報價撤價誘導交易”等方式,顯然影響了債券價格,涉嫌違規。
已有3家恢復國債交易
8月上旬,交易商協會連續兩日發文直指中小銀行金融機構在國債交易中的違規情況,引發市場關注。
其中,江蘇4家農商銀行在國債二級市場交易中涉嫌操縱市場價格、利益輸送,依據《銀行間債券市場自律處分規則》,交易商協會對其啟動自律調查。
發文次日,交易商協會再次披露信息稱,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在國債交易中存在出借債券賬戶和利益輸送等違規情形,交易商協會已將部分嚴重違規機構移送央行實施行政處罰,交易商協會對于其他此類案件的線索正在加緊調查處理。
此后,有市場消息稱,江蘇地區一些農商行被通知禁止國債交易。對此,部分銀行予以否認,或表示暫未收到通知。
證券時報記者從上述某家銀行人士處了解到,上月中旬前,有3家銀行已經恢復了國債交易資格,另有銀行還在逐步恢復,且國債交易額度大幅下降,交易量有所控制。
農商行投資收益生猛
以宏觀視角觀察,在息差收窄和資產荒的背景下,增加債券投資以平穩資產端收益,成為了中小銀行資產配置的主流。
農商行原本就積極配置長端品種的債券,隨著年內債券市場持續走牛,農商行更是主動增加了債市操作的頻率,加大了對長債配置的力度。尤其是一季度以來,農商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在二級市場的國債交易方面,加強了對超長期限國債的凈買入。
從上市銀行的財務數據看,投資收益取代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已成為非息收入的新“引擎”,投資收益的規模相較去年同期明顯提升,同時占據營收的比例也有所提高。其中,一些農商行投資收益的占比達到了兩三成。
Wind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銀行的投資凈收益同比增長27.75%,其中32家實現了正增長。
另據Choice數據統計,上半年,A股上市銀行投資收益同比增長超過一倍的就有8家,其中上海銀行、廈門銀行、瑞豐銀行三家的增速均超過200%。
分類型看,農商行的投資凈收益同比增速居于首位,達到了89.34%。
隨著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持續走低,債市涌現做多情緒,但潛在回調風險也不容忽視,央行調控長端利率的信號也不斷釋放。
就在今年7月上旬,華東某省農商行收到監管調研通知,其中要求說明債券投資業務情況。相關農商行被要求說明債券投資余額上升的原因,債券投資的主要考慮、決策機制,特別是中長期(5年以上)債券投資情況。比如,以持有到期目的為主或以交易性目的為主,對債券投資決策的影響;地方政府對銀行投資債券行為的影響;銀行債券投資行為變化對資產負債管理以及當地貸款投放可能產生的影響。
另外,由于今年利息收入、中間收入乏力,銀行業“增利不增收”進一步顯現,商業銀行正普遍尋求新的營收增長動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