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引導銀行業保險業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實施方案》共四部分24條措施,提出了未來5年綠色金融發展目標,并介紹了重點工作任務,包括加強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推進資產組合和自身運營低碳轉型,增強金融風險防控能力,深化綠色金融機制建設。
目前,我國綠色金融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并持續向縱深方向發展。截至2024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36.6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增速比各項貸款高14.5個百分點,全年增加6.52萬億元。綠色保險業務保費收入3331億元,賠款支出2014億元。
加強重點領域金融支持
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
對于未來5年的主要目標,《實施方案》指出,未來5年,基本建成制度完善、監管有力、標準領先、組織完備、產品豐富、風控嚴格的綠色金融體系,在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環境質量、推動能源轉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銀行保險機構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碳核算、氣候風險管理和信息披露水平有效提升,國際合作交流深入推進,逐步形成多層次、廣覆蓋、多樣化、可持續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有力支持重點領域、重點地區梯次有序推進碳達峰。綠色金融業務在銀行保險機構業務規模中的比重明顯提升。
《實施方案》還提出了五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任務:加強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推進資產組合和自身運營低碳轉型、增強金融風險防控能力、深化綠色金融機制建設,以及24項具體措施。
在綠色信貸方面,《實施方案》提出,銀行機構要結合自身稟賦特點,開發特色化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政策性銀行立足自身職能定位,為重要領域、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的綠色發展提供穩定中長期資金支持。大型商業銀行發揮好服務實體經濟綠色轉型的主力軍作用,優化金融資源區域協調分配,支持綠色產業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股份制銀行堅持差異化市場定位,深化對綠色產業細分領域及重點投向的金融服務。地方法人銀行深耕地方經濟,合理確定經營半徑,精準服務當地綠色產業。外資銀行發揮自身特色優勢,支持綠色產業發展。
在綠色保險方面,《實施方案》提出,保險公司要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研發有針對性的風險保障方案,推動綠色保險業務提質增效。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優先提供綠色保險風險保障,挖掘和對接行業風險特點和保障需求,加強綠色保險產品的創新開發和復制推廣。增強綠色保險風險定價、精細化管理、防災防損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優化風險減量服務和管理機制,更好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風險保障。
在具體落實層面,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支持銀行機構開展能效信貸、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綠色供應鏈融資等服務,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等抵質押融資業務。支持保險公司優化巨災保險、環境責任保險業務,開展碳匯價格保險、碳排放權交易保險業務。
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到2027年
近年來,綠色金融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出臺多項重要文件,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綠色金融列入金融“五篇大文章”,凸顯了發展綠色金融的戰略定位和重要意義。
2024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和中國證監會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優化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強化以信息披露為基礎的約束機制、促進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發展、加強政策協調和制度保障、強化氣候變化相關審慎管理和風險防范、加強國際合作、強化組織保障等方面擘畫了綠色金融發展目標。
202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從加大重點領域支持力度、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強化實施保障四個方面提出19項重點舉措。
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聯合召開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工作推進會,對《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作了政策解讀。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指出,人民銀行將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到2027年,有序推進碳減排支持工具擴圍試點,及時評估試點效果,合理確定支持范圍并推廣到全國。
做好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工作離不開多方合力。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表示,金融機構要加強對綠色重點行業的分析研究,積極探索創新、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譜系,主動對接美麗中國建設重點項目清單,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提供融資融智服務。
上述多項重要文件的頒布實施與會議的開展籌劃,為綠色金融建設逐步構建起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的行動指引和發展方向,也為金融機構綠色金融工作開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助力綠色金融發展
銀行、保險機構在行動
目前,我國綠色金融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據央行數據,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36.6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增速比各項貸款高14.5個百分點,全年增加6.52萬億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12.25萬億元和12.44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7.5%。
分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為15.68萬億元、9.89萬億元和5.0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8%、25.6%和19.6%,全年分別增加2.6萬億元、2.02萬億元和8244億元。分行業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8.85萬億元,同比增長20.9%,全年增加1.52萬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5.92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全年增加6145億元。
具體來看,國有大行繼續發揮行業“頭雁”作用,深耕綠色金融領域,綠色信貸規模持續增長;上市股份行緊隨國有大行步伐,發揮自身優勢推動綠色金融服務發展。截止2024年末,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達32.78萬億元,同比增長20.61%。
在實踐層面,工商銀行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建立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工廠常態化互作機制,為綠色工廠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優質項目提供金融支持;農業銀行積極推動“三農”綠色融合發展,加大現代種業、綠色農業全產業鏈、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等重點領域金融服務;中國銀行(601988)持續做好對清潔能源、節能減排、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的融資支持,目前境內綠色貸款已突破4萬億元,綠色貸款占比超過20%;建設銀行獲得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以來,累計向1419個項目發放碳減排貸款超過1581億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02%。
保險業綠色金融同樣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24年末,綠色保險業務保費收入3331億元,賠款支出2014億元。
聚焦保險機構綠色金融建設情況,中國人壽(601628)首創海洋生態植被救治保險、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保險,實現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態系統碳匯全覆蓋;人保財險2024年累計提供綠色風險保障超過175萬億元,在廈門落地全國首單藍碳交易財產安全險。
隨著綠色金融政策指引落地和實踐工作開展,更多銀行、保險機構將綠色金融作為重要發展戰略,不斷開拓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發展路徑,為金融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