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徐兵
曾經,普惠小微貸款是中小銀行的傳統優勢領域,如今卻悄然生變。2025年以來,國有大行在政策扶持和科技加持下加速“下沉”,以更低利率和更強系統能力快速占據市場高地。截至一季度末,國有大行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已突破14萬億元,占比超過四成。
這不是一場單純的價格戰,更像是一場綜合能力的比拼。國有大行依托低成本資金和金融科技手段,全面推進線上化、模型化風控,在提高放貸效率的同時精準觸達目標客群。反觀中小銀行,負債成本高、風控體系相對薄弱,面對大行的“掐尖”式下沉,很難正面硬剛。
在監管不斷強化利率合理定價的背景下,中小銀行打“低價牌”已行不通。多家中小銀行開始設定平臺類貸款利率下限,如年利率原則上不低于5%。這并非政策的逆向操作,而是風險定價和商業可持續性的基本邏輯。畢竟,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財務不透明、缺抵押、經營波動大等問題,平臺類客戶更涉及信息不對稱和數據碎片化,一味壓低利率,最終可能就是用虧損換規模。
當前的監管導向并非“一刀切”地要求壓降利率,而是強調差異化、可持續。大型銀行主攻低成本、高覆蓋,而中小銀行則應立足本地、服務熟客,發揮“人緣+地緣”的天然優勢。以此為基礎,探索適合自身的金融服務模式,成為未來突圍的關鍵。
要突圍,中小銀行必須補短板、做特色。一方面,要提升風險識別和定價能力,在保證收益的同時合理分層客戶,做到“風險不同、利率有別”;另一方面,要借助政府擔保、數字平臺等外部資源,提升服務效率與風控水平。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
與此同時,小微企業也要意識到,普惠金融不是“比價平臺”。企業自身信用、財務管理、信息透明度等內功,決定了融資成本和服務質量。主動提升經營規范性,才有機會獲得更穩健、可持續的金融支持。
普惠金融正在從拼規模走向拼結構。只有守住初心、錨定優勢、科學定價,中小銀行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穩住陣腳,真正做到“不求掐尖,但求扎根”。畢竟,普惠的本質,不是跑得快,而是走得穩。
責編:陶紀燕 | 審核:李震 | 監審:古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