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C賽道或再擴容!
7月16日晚間,郵儲銀行發布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出資100億元發起設立中郵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暫定名,以下簡稱“中郵投資”)。這一動作意味著國有六大行悉數布局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領域,加上年內獲批的興業、招商、中信三家股份制銀行旗下AIC,我國銀行系AIC總量將擴容至9家。
郵儲銀行百億入場AIC
國有大行將實現全面布局
根據公告,中郵投資注冊資本擬為人民幣100億元,將作為郵儲銀行全資一級子公司管理,具體業務范圍以有關監管機構批復為準。
待中郵投資正式設立后,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601988)、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六大國有大行將均擁有各自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屆時,銀行系AIC的數量也將擴容至9家。
郵儲銀行表示,本次投資是該行響應國家號召、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有利于銀行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打造科技金融生力軍,進一步發揮對科技創新和民營企業的支持作用,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公告中提到,此次投資經該行董事會審議通過后,無需提交該行股東大會審議,但尚需取得有關監管機構的批準。該行特別強調,此次投資資金來源為該行自有資金,不會對其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產生重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深化投貸聯動試點合作工作推進會,郵儲銀行等5家銀行加入投貸聯動試點合作機制。該機制通過加強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與銀行信貸系統的互通互聯,促進項目審批數據與銀行信貸信息的整合共享,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滴灌實體經濟。
據了解,郵儲銀行高度重視投貸聯動工作,已成立由行領導牽頭、多板塊參與的工作專班,建立分層分級對接機制,確保項目信息精準觸達分支機構。同時,郵儲銀行已完成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系統對接,以智能化系統實現項目信息的全鏈路管理。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郵儲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487.75億元,同比增長1.83%;凈利潤867.16億元,同比增長0.34%。截至2024年末,該行資產總額達17.08萬億元,負債總額達16.05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0%,撥備覆蓋率286.15%,資產質量保持平穩可控。2025年一季度,該行實現營業收入893.63億元,凈利潤253.62億元。
在科技金融領域,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郵儲銀行服務的科技型企業已接近10萬戶,融資余額突破6000億元。
時隔八年再擴容
今年已有四家銀行宣布設立AIC
AIC是指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主要從事銀行債權轉股權及配套支持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AIC的誕生可追溯至2016年啟動的市場化債轉股改革。當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允許銀行申請設立符合規定的新機構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2017年,工商銀行(601398)、農業銀行(601288)、中國銀行、建設銀行(601939)、交通銀行(601328)五大國有銀行率先獲批,各自設立全資AIC子公司。
此后長達八年時間,AIC牌照發放處于停滯狀態,郵儲銀行及股份制銀行均未能獲得入場資格。
這一局面在2025年迎來轉折。3月5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起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同時也支持保險資金依法合規投資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通過附屬機構發行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發行的債券或者參股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拓寬股權投資試點資金來源。
5月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明確表示,“支持符合條件的全國性商業銀行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近日即將陸續批復,加大對科創企業的投資力度。”
針對AIC股權投資試點進展,金融監管總局透露,目前已經設立了74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簽約意向金額突破3800億元。
政策東風之下,AIC牌照擴容加速推進。同日,金融監管總局正式批復同意興業銀行(601166)籌建興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銀投資”),注冊資本100億元。這一舉措標志著自2017年以來AIC牌照迎來首次擴容,興銀投資也成為股份制銀行中首家獲批的AIC公司。
緊隨其后,5月8日,中信銀行(601998)與招商銀行(600036)接連發布公告,分別擬出資100億元、150億元申設AIC。信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招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分別于5月30日、7月3日獲批籌建。
而郵儲銀行此次投資設立AIC,使其成為今年以來第四家布局該領域的銀行。
事實上,早在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已透露籌建意向;浙商銀行也曾在《通知》發布后回應稱,目前,該行正對該政策進行深入研究,評估發起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的可行性。
AIC股權投資試點持續擴圍
五家大行AIC八年凈利翻15倍
隨著最后一家國有大行的正式入場,AIC陣營不斷擴容,其功能定位也逐漸升級。
2017年,原中國銀監會在對五大行AIC開業的批復中,明確了其初期業務范圍:突出開展債轉股及配套支持業務;依法依規面向合格社會投資者募集資金用于實施債轉股;發行金融債券,專項用于債轉股;經銀監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2020年起,政策開始破冰。當年2月,上海率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按照商業自愿原則在上海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試點符合條件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在上海設立專業投資子公司,參與開展與臨港新片區建設以及長三角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和協調發展相關的企業重組、股權投資、直接投資等業務。
2021年11月,原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指導意見》,鼓勵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在業務范圍內,在上海依法依規試點開展不以債轉股為目的的科技企業股權投資業務,并在股權投資業務中建立符合早中期科創企業投資特點的容錯和激勵約束機制。同時,支持商業銀行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保險機構、信托公司等出資創業投資基金、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等,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股權融資。
2024年9月,金融監管總局將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至北京、天津等18個城市,投資金額和比例限制同步放寬,為AIC參與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開辟新路徑。
2025年3月,政策進一步升級,將AIC股權投資范圍擴大至18個試點城市所在省份,在原有5家大型商業銀行AIC的基礎上,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起設立AIC,并支持保險資金參與AIC股權投資試點。
從債轉股到股權投資,從國有大行到股份制銀行,AIC正以市場化、專業化的姿態,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金融動能。
數據顯示,自2017年成立以來,五家銀行系AIC合計凈利潤已由2018年末的11.47億元增長至2024年末的183.54億元,增長超15倍。
其中,工銀投資2024年以47.97億元凈利潤居首,農銀投資、中銀資產、建信投資凈利潤均在35-40億元區間,交銀投資凈利潤不足30億元。
增速方面,中銀資產、工銀資產、農銀資產分別以35.74%、7.24%、3.98%的利潤增速,大幅領先于各自母行的增長水平。
資產規模上,工銀投資、建信投資、農銀投資、中銀資產、交銀投資2024年末資產總額分別達到1838.62億元、1286.51億元、1250.44億元、935.93億元、715.34億元。
為助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國有大行積極把握AIC股權投資擴大試點機遇,進一步擴展股權投資業務,著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質效。截至2024年末,多家銀行均實現18個試點城市合作意向全覆蓋。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