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金融一線消息,杭州銀行今日召開2025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談及銀行如何在低利率環境下,既能服務好實體經濟又能實現可持續的盈利,杭州銀行副行長張精科表示,近年來,國家大力引導商業銀行服務制造業和科技型企業,這些優質實體企業的競爭也確實存在內卷現象。不過今年以來,人民銀行通過對貸款定價實施自律機制,為貸款端定價提供了最低保護,同時有序引導存款端定價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銀行的凈息差水平。
張精科坦言:“單純看制造業和科技貸款的定價,它確實不高,因為貸款定價是市場競爭形成的,我們采取的策略是隨行就市。所以只要定價端沒有上升的空間,我們就要做好成本分析和降本工作。”
談及兩類貸款的風險管理與評估,張精科先給出數據支撐:“近年來我行的制造業、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和占比穩步上升,目前來看,這個領域的貸款質量整體較好,不良率也始終保持在較低水平,這和我們行長期堅持‘不以風險換發展’的理念分不開。”
他指出兩類客群風控邏輯相通:“制造業和科技這兩類客群的重合度比較高,在風險管理上雖有差異,但邏輯相通。信用風險控制的本質是落實還款來源,以及關注企業的經營現金流情況。當然,科技型企業的還款來源還可以多一塊,那就是風險投資的現金流,所以我們要求客戶經理高度關注實體信貸客戶的現金流情況。”
從公司條線視角,張精科介紹四大風控措施:
一是精準客戶選擇。“根據經營機構所在區域的產業集群特色,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鏈和行業研究,判斷發展前景,分析風險特征,形成目標客戶的名單和風控標準。”
二是建專業團隊。“在制造業客群集中的區域,我們建立產業金融團隊、科創金融團隊,實行‘鐵三角’作業(客戶經理、風險經理、產品經理組合),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三是數據賦能。“通過多數據接入風險審批模型、風險預警模型,解決客戶經營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四是常態化結構調整。“建立常態化的風險排查和結構調整機制,這項機制本行已堅持十余年,且不斷深化完善。今年又建立了大額預警客戶的總行指導排查機制,目標就是實現風險的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將不良率控制在我行可接受的水平。”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