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銀行ATM機業務起家的廣電運通(002152)(002152.SZ),如今正朝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方向轉型。
8月1日,在廣電運通投資者見面會上,該公司公布了轉型人工智能的目標,即到2020年要做到100億元的營收,成為金融、公共安全、交通、零售等行業的領先人工智能場景服務商;至2025年,要成為人工智能全棧式的服務商。
廣電運通董事會秘書鐘勇向《中國經營報(
博客,
微博)》記者表示,在人工智能領域,依圖、曠視、商湯等人工智能玩家以計算機視覺為主要技術,切入應用場景,廣電運通首先做應用場景,然后根據需求再發展所需技術,和這幾家企業相比,廣電運通的路線略微有所不同。
轉型的壓力
2018年,廣電運通開啟了人工智能+戰略升級之路,希望轉型成為“領先的行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通過發力“智能終端+大數據”,推動企業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
2019年7月,廣電運通還發布了aiCore system,該平臺是企業級人工智能大數據平臺,可以助力企業實現智能處理數據、智能調配算法、智能分類算力,幫助企業一站式部署迅速實現商業智能應用。
對于轉型的原因,鐘勇介紹,廣電運通有4項優勢:在技術積累方面,通過智能終端研發,包括傳感器控制、人機交互、工業設計領域都有比較深的硬件條件;在生物特點識別方面,包括在人臉識別方面積累了無限算法和機器學習的技術;在客戶方面,基本上與全國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有合作,在全國大部分地鐵、航空以及公安領域,廣電運通有比較龐大的客戶群;在服務方面,廣電運通擁有自有團隊,還有超過5萬人的網絡認證服務工程師。
廣電運通在年報中坦言,隨著銀行網點轉型的持續推進,
銀行業對網點轉型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而對傳統現金設備的需求則持續縮減,傳統現金設備行業洗牌加速,價格持續下滑,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持續趨窄。
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廣電運通金融設備營收占比為34.66%,而2017年為45.19%,2016年僅ATM業務一項占比就達51.80%。
一直以來,廣電運通是傳統金融制造業的龍頭,此前布局大量智能金融設備,積累了不少應用場景,轉型人工智能,廣電運通的邏輯是從上往下做。“人工智能五要素,即應用場景、大數據、通信、算法、算力。”鐘勇表示,在人工智能幾大要素中,廣電運通最先切入的是應用場景。
“后來者”摸索
在人工智能領域,云從、依圖雖然是初創公司,但知名度、估值、發力時間等已經走在了前面,廣電運通轉型人工智能自2018年才開始,扮演“后來者”的角色。
鐘勇向記者表示,依圖、曠視、商湯等公司以計算機視覺為主要技術,切入應用場景,廣電運通首先做應用場景,然后根據需求再發展所需技術,路線略微有所不同。此外,廣電運通在一些公安和酒店的場景建設中也會用到商湯、依圖等公司的算法與技術。
“商業模式上怎么去做,相信大家還在不停地探索。”廣電運通副總經理
魏東告訴記者,這些初創公司經常也會找廣電運通的場景合作。
不過,相比之下,廣電運通沒有聚焦算法,而是推出了“aiCore”系統,從算法、算力、數據分析整體解決方案上切入了各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一位熟悉廣電運通的人士向記者表示,廣電運通和曠視、商湯、云從,更多還是“競合關系”。
“我們的aiCore是一個公共平臺,使用者可以用我們平臺的算法,也可以用其他公司(曠視、云從)的算法,都是隨意的,廣電運通只是提供一個綜合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平臺。”在上述人士看來,“廣電運通是從場景切入,云從、依圖等公司是從算法切入,廣電運通場景里面除了硬件、算法、算力,還有數據,算法只是廣電運通整個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廣電運通首席數據科學家陳業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提到,廣電運通要做“人工智能Core”系統的原因,是要把廣電運通原來分散的力量構建起來,把它變成人工智能的生態,去碾壓小的創業企業。“因為原來做的事情很分散,所以我們現在才需要有一個核心把它們都放在一起,然后像拳頭一樣握在一起打出去。”
鐘勇表示,做單一的算法,如果失去了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和場景結合的話挺難盈利的。在他看來,廣電運通只有圍繞生態把整體的解決方案和場景有效地結合,才有機會生存得更好。
(責任編輯:馬慜 )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