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批量化同業負債投資非標資產的擴張模式,到“商行+投行”的戰略轉型,興業銀行(601166)在經歷一段痛苦的同業壓降歷程之后,開始在全新的賽道上有所收獲。
8月27日晚間,興業銀行發布了2019年半年度業績報告,上半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8.79億元,同比增長6.60%;不良貸款率1.56%,較年初下降0.01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興業銀行非利息凈收入達400.12億元,同比增長44.00%,在營業收入中占比達44.5%。
這也是興業銀行轉型以來非息收入首次占比超過4成,而在過去的同業擴張背景下,該行非息收入占比始終在兩成左右徘徊。
銀行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五部分,包括中間業務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匯兌損益、其他業務收入。其中,“投資收益”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具有較強的關聯性。
半年報顯示,興業銀行上半年中收同比增長17.05%,在已經披露半年報的股份行中排名第一;“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同比增長了32.51%,在已經披露半年報的股份行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平安銀行(000001)。
同時,受匯率波動影響,興業銀行的匯兌收益大幅提升,去年同期則為凈損失。
事實上,拉長周期來看,近年來興業銀行的非息凈收入占比持續提升,從2014年底的23.49%一路升至2018年底的39.57%。
長期以來,中國銀行業的收入主要來自存貸款利差,非利息收入比重很低,隨著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存貸款利差將不斷縮小,商業銀行要想保持和增加收入,在競爭中取勝,必須尋找新的收入來源,非利息收入業務即是一個重要的選擇。
因此,近年來,國內銀行開始加大對非利息收入業務的投入,這塊業務相對穩定、安全且利潤率通常更高。
興業銀行在轉換同業賽道的同時,也希望通過“投行化”轉型,在利息收入的紅海之外,做大非利息收入,進而增厚營業收入,走出一條新的差異化道路。
事實上,早在2014年興業銀行就提出“大投行、大資管、大財富”的發展思路,“商行+投行”戰略模式在2017~2018年逐步被市場所周知。
興業銀行“投行化”一個典型的體現是債券承銷,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8月23日,興業銀行承銷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486只,金額3013.65億元,成為年內首家突破3000億元的主承銷商,承銷金額及只數均位列市場首位。
去年情況同樣如此,申萬宏源(000166)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興業銀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承銷規模超過4700億元,規模及只數均創市場第一,承銷市場份額達9.7%。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