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投資者可能會發現,自2018年中美產生貿易摩擦以來,人民幣匯率首當其沖并隨著貿易談判的進展震蕩起伏,成為引領國內金融市場走勢的風向標。浦發銀行(600000,股吧)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薛宏立表示,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提高,要素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通過寬幅雙向波動越來越真實的反映內外部沖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疫情對人民幣匯率沖擊有限,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2020年春節前后,受“新冠疫情”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呈現了短暫的貶值行情,人民幣匯率觸碰7.0的高點后掉頭向下,自2月4日起,CNY和CNH已經回落至6.98附近盤整,顯示市場情緒已經調整到位,人民幣匯率有望在疫情期間圍繞一個新的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匯率持穩,猶如給金融市場樹立了定海神針,股市、商品均止跌回升。
疫情公開后,截至2月7日,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幅度為2.6%,遠遠低于美國對華數次加征關稅所帶來的沖擊。2018年6月15日,美國發布了對從我國進口的500億美元貿易額加征25%關稅的商品清單,短短12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單邊下跌了4.8%;2019年8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推特上發布消息,將對華3000億美元貿易額關稅提升10%,試圖重創我國有數千萬群眾就業的勞動密集型出口部門,人民幣匯率雖然連續跳空式的下跌,迅速突破7.0關口,但并未引起市場恐慌,而是平穩有序的步入新的均衡區間。2018年,人民幣匯率全年最大波幅達到11.7%,2019年已經降為6.18%。人民幣匯率波動的行情猶如一幅展示我國經濟在狂風大浪中不懼艱險,砥礪前行的畫卷。
二、當前實體企業結匯意愿較強,理性應對短期市場波動
在2月3日境內外匯市場開盤之前,離岸人民幣匯率再度破“7”后稍有回落,很多“浦銀避險”的企業與機構客戶紛紛詢價,已經預期到開盤后人民幣升值的可能,希望銀行提供外匯衍生產品和交易策略來提前鎖定結匯價格。開盤后的幾個交易日,從人民幣即期匯率的表現來看,當前實體企業結匯意愿較強,這也從側面反映大家對疫情帶來的市場波動持理性態度,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信心充足。
三、境外機構依然看好國內市場,跨境資金持續流入
從春節前后的市場資金流來看,疫情對境外機構投資中國金融市場幾乎沒有影響。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數據顯示,2月4日當天,境外機構凈買入人民幣債券41.98億,境外機構在增持債券規模的同時,拉長了配置久期,加大3年以上中長期債券的購買量;在權益類市場,根據滬股通、深股通數據統計,僅2月3日、4日兩日,北向資金流入合計接近280億元人民幣,創下近兩個月來的高點。境外機構資金持續凈流入增加了外匯市場對于人民幣的需求,支持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同時,也反映出,國際市場對于疫情的影響持樂觀態度。
一個國家本幣匯率的長期走勢最終還是由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實力決定。短期內基于不同預期和交易目的所產生的供求變化改變不了人民幣匯率長期均衡穩定的態勢。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的趨勢不變,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基礎不變,金融市場穩定的基礎亦不變。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