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拐點已來?銀行信用卡市場經歷了2017年、2018年的狂飆放量后,在2019年迎來卡量新增明顯縮減。
截至4月1日,目前有17家上市銀行(含港股)在年報中披露了2019年信用卡相關經營數據,多家銀行累計卡量增速放緩、新增卡量比上年大減;同時,在多頭借貸、共債風險的波及下,數家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均有上升,而在今年一季度,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復工復產節奏被打亂帶來的壞賬上升風險,也將波及到信用卡資產質量。
在行業人士看來,一方面是信用卡經歷了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后,人均持卡保有量已高度飽和,新增量市場已難尋;另一方面,在嚴監管持續下,2019年信用卡行業經歷了包括嚴查涉房地產、證券市場交易、部分銀行嚴審共債客戶降額封卡等事件后,更傾向和重視向精耕存量市場要效益。
拐點來了?新增發卡量大減
從信用卡量規模看,國有大行累計發卡量仍居絕對優勢。工商銀行再次拿下2019年信用卡累計發卡量首位、達到1.59億張,其他如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2019年末累計發卡量均超過1.2億張,但是同比增速均有所放緩,2019年新增發卡絕對量也呈不同程度萎縮。
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在2019年新增發卡量分別約是1760萬張、1700萬張、1276萬張、1429.28萬張、801萬張,相比2018年的增減數量變化是約-40萬張、-100萬張、-170萬張、67.62萬張、-91萬張。
相比上述四家大行信用卡發卡絕對規模下降和增速放緩,在2019年主動采取戰略調整思路的交通銀行,在冊信用卡數量去年增速也出現急剎車。2019年末,交通銀行在冊卡量(含準貸記卡)達7180萬張、較上年末僅增長0.3%;而2018年,該行在冊卡量增速高達14.6%。
以零售業務見長的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平安銀行(000001,股吧)在去年新發卡量增速,均明顯下降。年報顯示,招行2019年新增發卡量(流通卡量)約1100萬張,較2018年下降1084萬張;平安銀行去年新增發卡量880.91萬張,較上年下降了436.09萬張。
其他股份行增速也有所放緩,中信銀行(601998,股吧)、光大銀行(601818,股吧)、民生銀行(600016,股吧)、浙商銀行2019年信用卡新增發卡量分別是1626.81萬張、1149.83萬張、790.89萬張、18.13萬張,較上一年度新增發卡量分別下降了約121.59萬張、376.57萬張、289.97萬張、80萬張。
一些區域性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仍處在零售業務擴張期、信用卡業務保持加速快跑。
截至2019年末,長沙銀行(601577,股吧)發卡量達157.90萬張,去年新增發卡63.57萬張,比上年增長了近10萬張;盛京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110.35萬張,較年初增幅高達305.25%;鄭州銀行累計發卡量42.66萬張,比上年末增長53.67%;哈爾濱銀行新增發卡32.11萬張,增長31.0%,而2018年該項增速是12.12%。
然而,遭逢業務調整年、卡量新增速度放緩,或是信用卡行業的主流現象。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新發卡0.45億張,首次出現環比下降15.95%;2019年全年來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7.46億張、同比增長8.78%,這一增速相比2018年的16.73%下滑幅度超過了一半。
“原因一方面是信用卡市場已經高度飽和了,看當前信用卡保有率,(扣除老幼、特殊群體及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再測算)中國境內持有信用卡的有效人數約5億人,而每家銀行的信用卡發卡人群又是高度重疊和一致的,但估算市場人均卡量在1.45~1.47張/人,市場增量到了瓶頸,所以新增發卡拓展難。另一方面是,去年以來持續的嚴監管高壓態勢,一些銀行調整了策略,不再下發新增考核指標。”信用卡資深觀察人士董崢向券商中國記者分析到,兩方面原因導致了銀行信用卡業務開展上出現了新變化,“或者說一個拐點到來了。”
向存量要效益?招行信用卡交易額4萬億刷紀錄
信用卡新增發卡雖然在減緩,但作為零售業務的重要抓手之一,銀行激勵用戶多場景提升用卡頻率,進而帶來交易規模、分期率提升,確保了信用卡業務創收能力。
從年報披露情況來看,招行信用卡交易金額達到4.34萬億元、刷新紀錄;平安銀行以22.5%增速達到3.34萬億元位居二位。其它增長較快的還有中信銀行、郵儲銀行,2019年信用卡交易量2.56萬億元、0.93萬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3.05%、20.24%。此外,在交易規模上,工行、建行也超過了3萬億元。
在業務收入上構成中,除了刷卡費率,分期收入也是重要來源。從工行公布情況來看,2019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556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銀行卡業務收入增加33.35億元,主要是信用卡分期業務收入增加。2019年工行信用卡透支增加514.65億元、比年初增長8.22%,這一增速比上年17%下滑明顯,工行稱主要是信用卡分期付款余額穩健增長所致。
建行2019年銀行卡手續費收入526.20億元、增幅13.92%,主要是信用卡業務緊抓加快產品創新,豐富各類客戶產品線,穩步推進發卡量拓展和消費交易額提升;截至2019年末,該行信用卡貸款7411.97億元、比年初增長13.79%。
股份行中,招行、中信、光大等三家銀行公布了信用卡業務營業收入,招行以799.88億元居首;中信銀行信用卡去年發展較快、收入達到605億元,比2019年年初增長31%;光大也達到476億元。
一個值得注意到的現象是,多家銀行在年報中提到其信用卡APP經營的新玩法和日活量,注重場景消費金融轉化率,轉入深耕經營存量時代。
中信銀行在年報中稱,該行動卡空間APP及新媒體平臺布局6.0版本,打造開放的“金融+非金融”綜合服務生態,實現以“支付寶服務號與小程序”為核心,粉絲規模持續增長,穩居行業第一梯隊。
招行稱,信用卡掌上生活APP8.0版本,累計用戶數9126萬戶,其中非信用卡用戶占比31.51%。報告期內,掌上生活App日活躍用戶數峰值904萬戶,期末月活躍用戶數4664萬戶,客戶規模和活躍度持續領跑同業信用卡類APP。
交通銀行信用卡“買單吧”APP累計綁卡客戶數突破6000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1.42% ,月度活躍客戶規模達2568萬戶。
不良率抬頭,疫情影響如何?
截至2019年末,從年報中披露的銀行信用卡不良貸款率看,數家均有上升態勢。
截至2019年末,交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分別2.38%、1.66%、2.48%,分別增長了0.86、0.34、0.33個百分點;招行信用卡不良率1.35%,同比上升0.24個百分點。報告期內,一些區域行信用卡不良率也抬升明顯,鄭州銀行信用卡不良率1.55%,較上年末增長0.54個百分點。網點遍布三四線城市的郵儲銀行信用卡不良率1.74%,較上年末增長0.07個百分點。
從目前已披露相關數據的銀行來看,部分大行風險控制情況較好。報告期,建設銀行信用卡內不良率最低,為1.03%,但較上年也增長了0.05個百分點。另外兩家銀行信用卡不良率有所下降,中信銀行、農業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分別為1.74%、1.57%,比上年末分別下降0.11、0.9個百分點。
“這可以理解為是,去杠桿監管持續下帶來的信用風險釋放,不良率高一來是信用卡用戶里有些共債客群,償債能力下滑、風險在聚集;其次,在監管引導、銀行導向上,對次級名單用戶審核更嚴格;第三,大數據風控治理水平提高,引入和打通各類征信、互聯網第三方信用數據等,風險甄別、防控水平高了,不良數據‘擠水分’后就高了。”華東某城商行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
新冠疫情肆虐期間,多家銀行對疫情期間的信用卡透支、還款逾期,采取差異化延期還款政策,一季度信用卡不良率或出現惡化現象,多家銀行也注意到該情況。
在招行業績發布會上,該行行長田惠宇直言,“這次疫情中,招行所有業務里面,信用卡業務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不僅體現在交易量方面,也影響了資產質量。交易量、資產質量、信用卡透支,三大因素在短期對信用卡業務影響比較大。”
中信銀行數據顯示,該行2020年1-2月信用卡發卡量同比下降47%,線上交易同比下降5%,信用卡貸款下降3%。在該行業績發布會中,中信銀行行長方合英提到,疫情使不少銀行在信用卡業務的獲客、交易、增收、資產質量等方面受到較大影響,并坦言預計今年以來中信銀行的不良率和不良額將小幅上升主要在信用卡業務。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