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評級機構穆迪發布報告稱,將中國銀行體系(A1/穩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負面展望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和市場動蕩范圍擴大、影響加深,這將增大高杠桿的金融體系中的潛在風險。
經濟復蘇的疲弱令本已脆弱的經營環境進一步承壓。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造成了突然沖擊,目前給中資銀行的運營造成壓力。疫情擾亂了全球貿易活動并導致資產價格波動性上升,這進一步削弱了中國經濟狀況,并且也降低了其復蘇前景的可預見性。疫情造成的經濟活動停頓也引發了政府通過過度增加信貸來提振經濟、使經濟重回舉債增長軌道的風險,這將成為銀行體系穩定性的一項重大風險。
疫情干擾對信貸的主要影響將是服務業的貸款逾期率上升。該行業受到社交限制的不利影響,具體包括批發和零售、休閑旅游和其他非必需消費品服務。即使在疫情消退之后,相關資產壓力仍將較高,因為這些業務對消費者信心十分敏感,而消費者信心將繼續疲弱。區域性銀行受到的沖擊最大,原因是其在受沖擊行業的業務規模相對較大并且占比更高,這些銀行的借款人包括小微企業。
資產風險的上升將使得風險加權資產增加,從而降低資本金比率。國有銀行的資本狀況保持穩定,這將為其應對潛在的貸款逾期率上升提供強有力緩沖。與之相反,更激進的資產增長削弱了區域性銀行的資本狀況。
經濟活動放緩將意味著銀行的盈利能力下降。央行放松貨幣政策的舉措以及銀行監管部門的延期還貸政策將導致銀行的凈息差收窄,進一步削弱其盈利能力。盡管政府出臺了救助措施,但由于新增不良貸款率較高,信貸成本仍將居高不下。
為了抵消疫情導致經濟陷入停頓的影響,央行通過放松貨幣政策保持了金融系統充裕的流動性。全國性的業務覆蓋使得國有銀行能夠確保獲得低成本的個人存款并支撐其穩定的資金狀況。然而,一些區域性銀行可能面臨存款競爭加劇帶來的融資壓力,市場對其潛在劣勢的敏感性(體現為最近一些區域性銀行的重組)也制約了這些銀行在同業市場融資以及發行同業存單的能力。
稍早前4月2日,穆迪將亞太區12個銀行體系,即澳大利亞、中國大陸、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中國臺灣、泰國和越南的銀行體系展望調整為負面,維持對中國香港和日本這兩個銀行體系負面展望。穆迪預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影響,這些銀行系統的運營環境將顯著惡化。疫情全面流行造成的經濟和市場動蕩將抑制商業活動并增加銀行的資產風險,而信貸成本將上升, 銀行盈利能力將因此下降,同時面臨更低政策利率的壓力。 大多數銀行體系中,系統重要性銀行仍將獲得政府支持,但小型銀行獲得政府支持的確定性較低。
穆迪表示,在該公司的482家亞太區受評企業中,20%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高風險,因為這些企業對變化的消費者需求和全球旅行限制敏感度高。6個行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大,它們是航空、汽車制造及汽車零部件供應、石油和天然氣、博彩、全球航運、非必需品零售和酒店業。這些高風險企業中的四分之一亦面臨較高的再融資風險,由于它們的到期債務規模較大,而且資本市場趨緊。
不過,3月31日,標普評級表示,農業銀行等大型銀行貸款撥備緩沖應能助其減輕新冠疫情沖擊。
銀行的資產質量在不利的經濟環境下可能出現惡化,從而給資產負債表帶來沖擊,而農業銀行在前些年積累的貸款損失撥備緩沖或能緩解這一影響。作為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工商銀行應對經濟波動的能力強于國內其他中小銀行,甚至可能將受益于資金向安全機構轉移的現象(flight to quality)。然而,由于資產質量和凈息差承壓,2020年該行維持2019年5%的凈利潤增幅的難度可能較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