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對外發布《中國區塊鏈金融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20)》(下文簡稱《報告》)。《報告》認為,全球區塊鏈技術正在加速演進成熟,金融領域的應用探索日漸增多,主要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持相對積極的態度。
《報告》指出,在我國,區塊鏈技術適用的金融場景環節與應用邏輯已較為明晰,但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仍存風險,比如技術層面尚難以兼顧部分金融場景對安全、功能和性能的要求;治理層面需進一步完善監管、標準、人才等有關安排;業務層面尚存模糊地帶且應用創新缺少權威第三方評估等。
《報告》認為,區塊鏈技術比較適用于存在多方交易且信任基礎較弱的特定金融場景,其分布式架構、塊鏈式結構、共識機制、時間戳等技術安排有助于提升鏈上信息的篡改難度和可追溯性、緩解信息不對稱現象,與加密技術的結合有助于提升隱私保護力度、降低數據泄露風險,而P2P網絡的運用有助于在分布式環境下實現高效協同,智能合約的引入則有助于實現復雜業務流程的自動執行,可用于融資、保險科技、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金融監管等場景,增加信息可信度、緩解重復交易,提高相關參與方信息交流積極性和業務處理效率,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
但區塊鏈一般不單獨作為從業機構解決現實問題的最終方案,而更多的是與其它技術集成融合納入其數字化轉型戰略的一部分。其中,將區塊鏈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結合,開展綜合技術應用探索已較為普遍。
報告梳理了部分我國區塊鏈金融應用落地探索,包括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和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牽頭發起、建設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貿易金融平臺,截至2019年8月,已有近30家銀行500余家網點業務上鏈運行,業務量超500億元人民幣,有效提高了貿易融資效率;國家外匯管理局應用區塊鏈技術建設了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探索解決中小企業跨境貿易融資困難,截至2019年10月底,已累計完成應收賬款融資6370筆,放款金額超過400億元,服務企業共計1262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約70%。
《報告》也指出了在金融領域應用的挑戰,主要有三個:
(一)技術層面尚難以兼顧部分金融場景對安全、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一是區塊鏈技術通過大量的冗余數據和復雜的共識算法提升安全可信水平,金融業務需求的增加將導致系統處理量更大幅度的增加,并加劇參與節點在信息存儲、同步等方面負擔,在現有技術環境下可能導致系統性能和運行效率下降。
二是搭載智能合約可能帶來一些新的風險,尤其是將其用于實現復雜業務功能時,需要深入的業務邏輯理解和較強的程序設計能力,否則可能導致交易執行錯誤或程序代碼漏洞,影響金融業務運轉和區塊鏈系統運行。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倫敦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對以太坊上約97 萬份智能合約的評估研究發現,有約34 萬份合約存在程序漏洞。
三是密鑰安全仍存在一定隱患。比如,私鑰遺失或被盜等情況會危害私鑰所有者的權益,且私鑰唯一性使得上述損失難以補救。
四是區塊鏈底層技術架構與現有技術體系的融合集成還存在一定困難,主要體現在開發效率慢、可擴展性差、數據結構化程度低、網絡結構復雜、升級維護不靈活等問題。
五是區塊鏈技術架構仍需要更好地匹配金融系統對可用性與業務持續性的高要求,且信任機制、數據保存方式等仍待獲得傳統金融機構的接受和認可。
(二)治理層面需進一步完善監管、標準、人才等有關安排
一是鏈上資產和智能合約等方面的法律有效性界定不清晰,發生糾紛時難以尋求法律救濟,且分布式體系進一步提高了責任主體認定難度。
二是部分區塊鏈體系高度自治且數據加密,在缺少必要權限的情況下,違規開展金融業務的行為和潛在風險對金融管理部門等外部者而言相對隱蔽。
三是對國外開源程序的廣泛應用可能導致技術依賴風險,且代碼托管平臺等開源服務相關方也需遵守注冊地等相關司法轄區的法律法規要求,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背景下存在不容忽視的政策風險。比如,GitHub 在其使用條款中明確規定不得使用GitHub 違反美國或其他適用司法轄區的出口管制或制裁法律。
四是有關標準規范有待建立健全,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為鏈”情況,可能造成不同區塊鏈間信息交互和融合存在困難。
五是區塊鏈需要跨學科綜合,包括分布式、存儲、密碼學、網絡通訊、芯片技術、經濟學等,導致學習成本高、實施難度大,人才培養和實踐經驗積累周期長。
(三)業務層面尚存模糊地帶且應用創新缺少權威第三方評估
一是部分依托區塊鏈平臺開展的數字憑證拆分、積分通兌等環節尚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帶,相關政策有待進一步明確。
二是在區塊鏈共識機制下,部分敏感信息缺乏隱私性,而組合環簽名、零知識證明、同態加密等密碼學新技術尚不成熟,將其用于隱私保護反而可能導致數據膨脹、性能低下等問題。
三是由于無法保證數據上鏈前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難以真正形成閉環以降低風險,反而可能因信息失真或扭曲而造成潛在損失。
四是部分區塊鏈應用創新未經嚴密論證,且缺少權威的第三方評估意見作為參考,一些應用甚至難以達到傳統數據庫技術的效率水平,不僅導致資源浪費,還可能對自身持續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報告》建言,政策監管層面,需加強研究跟蹤,立規制促合規;行業組織層面,需搭建平臺橋梁,研標準聚合力;從業機構層面,需探索核心技術,抓應用推場景。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