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亟待通過“輸血供氧”來恢復生機與活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城商行正回歸本源堅守定位,聚焦地方經濟、小微企業、城鄉居民的金融需求,提升服務質效,加大對縣域和農村的金融服務力度。
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對實體經濟造成較大沖擊,商業銀行總體表現較為平穩,時下,支持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正成為其新的重要“使命”。
“不單純提供貸款服務,以向客戶提供綜合服務來形成客戶粘性。”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天府銀行行長黃毅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如此表示。
第一財經:疫情對銀行帶來怎樣的影響?
黃毅:疫情期間,中小銀行根據企業復工復產的需求,按照監管要求,陸續出臺了通過借新還舊、展期、無還本續貸、減免逾期罰息、下浮利率等系列支持措施,切實減輕企業還款壓力、降低融資成本。同時,充分運用央行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和多渠道的籌資方式,確保流動性供應,有效緩解了企業面臨的“資金荒”,為經濟筑底回暖貢獻了金融力量。
但需要關注的是,中小銀行作為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的主要提供方,在疫情影響的嚴峻形勢下,風險正在快速向銀行端聚集。今年一季度末,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61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986億元,不良貸款率1.91%,較年初增加0.05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83.2%,較年初下降2.88個百分點。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中小銀行信用風險增加更加明顯。
當前銀行因疫情和國際環境變化等影響所帶來的風險還未得到充分暴露,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小銀行將面臨資產質量持續下遷的可能,需要提前采取應對措施。
第一財經:疫情之中,企業復工復產存在哪些難度,銀行是如何支持復工復產、抗疫的?
黃毅:中小企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復工復產效率對實體經濟回暖至關重要。此前,雖然國家已出臺了支持企業復產復工的系列政策,但一方面,政策更多傾向于減免稅費、貸款貼息、財政獎補等后期支持,在前期直接為企業注入“流動性”較少,加之政策傳導與多方協作都存在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策落地效果。
另一方面,通過整合財稅和金融資源形成支持合力的落地機制不多,加之企業融資有剛性的自有資金比例約束,如果企業已進入“資金荒”,就難以再獲得銀行支持。經過對中小企業的深入調研,當前企業復產復工主要面臨四個難點:人員流動的痛點、物流運輸的堵點、政策執行的斷點、原材料供應的卡點。歸究原因,是因疫情帶來的“流動性”困境是各個環節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中小企業亟待通過“輸血供氧”來恢復生機與活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行根據客戶實際需求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具體來看,快速落地系列信貸扶持政策,先后出臺疫情防控期間信貸政策14條、普惠信貸實施細則18項,通過借新還舊、展期、無還本續貸、減免逾期罰息、下浮利率等措施,借助貨幣信貸工具減費讓利,切實減輕受困企業還款壓力,降低融資成本。
同時,四川天府銀行切實保障支持資金充足供應。截至4月末,全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927.67億元,較年初增加43.28億元,先后申請并及時安排36.44億元支小再貸款和15億元再貼現額度,優先解決受影響小微企業信貸需求,及時發行1億元疫情防控專項同業存單,5.7億元“抗疫專項”ABS產品。
我們銀行還加快非接觸式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已經上線了在線支付結算、在線融資、在線資金管理等一系列金融服務。
第一財經:疫情期間,企業的融資需求發生了一些變化,今年資產投向會不會發生變化?商業銀行看好什么行業產業?
黃毅:今年以來的疫情對中小企業帶來了較大沖擊,特別體現在種植養殖、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制造業出口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的融資需求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體現為:補充流動性資金的需求較為突出;企業復工復產后,新增信貸需求逐漸增加;因企業短期內償債能力下降,貸款展期、延期的需求較為突出。
去年我們就未來3-5年的資產業務發展作了總體規劃,明確了穩中求進、聚焦特色的發展戰略。近期也組織了各業務條線開展了行業調研,對各行業、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完善了未來業務結構、客戶結構調整的發展規劃。將堅持“聚焦特色”的發展戰略,圍繞家庭消費、健康管理等領域開展業務;同時按照國家的防疫導向,將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復產復工的支持力度。
此外,將繼續對新基建、高端制造業展開調研及探索。今年以來,我們對這些行業進行調研,目前已與一些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建立了業務合作。
第一財經:銀行間分化加大,當前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如何保持銀行穩健發展?
黃毅:近年來,全球經濟呈現較多的不確定性,經濟全球化進程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今年年初開始的新冠狀病毒疫情,加速了金融結構及金融體系的轉型。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小銀行要保持穩健發展,需根據自身特點尋求轉型。
以四川天府銀行為例,在下一步轉型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推動特色化轉型,提升中小企業綜合服務能力。進一步深化開放合作意識,通過大力整合資源,構筑共建共贏的平臺,增強與中小企業客戶的全方位戰略合作,特別是強化在管理、法務、財稅、人力、科技等方面的綜合服務。
二是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提升非接觸式金融服務能力。充分借助金融科技、大數據風控等,強化數字化風險控制能力,并通過業務全流程封閉式管理及監測,逐步形特色化風險防控體系。
另外,應全面提升流動性風險主動管控能力,結合流動性安全管控指標體系來擺布全行資產負債結構,多措并舉大力組織基礎性存款,通過持續開展流動性壓力測試,完善應急處置預案等方式,提升管控質效。
第一財經: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如何保持銀行的商業可持續性又能發揮普惠性?
黃毅:普惠金融的可持續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解決。
首先,不單純提供貸款服務,以向客戶提供綜合服務來形成客戶粘性,補足資金成本的劣勢;其次,通過持續優化授信產品的風控水平,降低違約率與不良率,提高盈利空間;再次,持續提高差異化定價的能力,對客戶獎優懲劣,形成良性循環,提高普惠授信業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們通過對普惠金融進行精準戰略定位,創新體制機制,提出“平臺化、互聯網化、大數據化”的思路,把產品和服務搬到了手機和云金融上,并嵌入外部平臺,結合物理網點,對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包括便民繳費、醫療健康、生活娛樂等各方面。
目前,天府手機銀行客戶已快速增長至400萬戶;普惠授信產品線上化率達80%;普惠授信業務規模年均增長40%。可以說,商業銀行靈活的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已經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