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構:普益標準 詮資管研究中心
本文梳理了36家上市銀行的理財業務相關內容,分析上市銀行在理財業務的戰略規劃、產品特點、凈值化轉型等方面的異同。
理財業務發展新動態
——基于上市銀行2019年理財業務的分析
【目 錄】
【正 文】
2018年4月以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本文簡稱“資管新規”,2018年4月)、《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本文簡稱“理財新規”,2018年9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本文簡稱“子公司管理辦法”,2018年12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本文簡稱“凈資本管理辦法”,2019年12月)、《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本文簡稱“現金管理產品管理通知”,2019年12月)等銀行資管業務配套文件先后下發,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框架已基本健全。
與監管政策相適應的,各家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策略也已基本確定,相關制度文件陸續修訂完成。銀行理財業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一、研究對象選取:頭部機構反映行業未來大趨勢
為了更好的觀察銀行理財領域的發展動態,分析處于競爭優勢地位的頭部銀行是較為可靠的方法。整體而言,考慮到我國滬深兩市主板上市的嚴格要求,能夠在A股上市的企業與公司,不論是規模、利潤、業務模式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在行業內往往具備較強的競爭力,雖不絕對但通常會處于同行業領先地位。
因此,本文以上市銀行為研究對象、以上市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情況為出發點,分析理財業務在近兩年的發展動態。
截止到2020年5月末,在A股上市的商業銀行共計36家。其中,6家國有銀行全部上市,12家全國股份制銀行有9家上市(廣發銀行、渤海銀行、恒豐銀行未上市),城市商業銀行有13家上市,農村商業銀行有8家上市。
本文梳理了36家上市銀行的理財業務相關內容,分析上市銀行在理財業務的戰略規劃、產品特點、凈值化轉型等方面的異同。
二、上市銀行理財業務戰略規劃分析:凈值化運作、產品線轉型、投研實力積累、風控體系建設、系統建設是各家機構的共識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隨著資管領域的監管文件陸續出爐、監管框架建立健全,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在新的監管環境下,各家銀行業制定了相應的資管業務發展戰略,確定了理財業務的定位與發展規劃。
本章選取了部分銀行的理財子公司來分析其戰略規劃下的目標定位與業務方針。
(一)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強調與母行的協同機制
工銀理財定位于“大資管業務的核心平臺和旗艦品牌”,在承接母行穩健合規基因的基礎上加快創新力度,以新理念、新產品、新模式來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工銀理財堅持大資管戰略引領,強化整體聯動,發揮戰略協同效應。在產品線方面,工銀理財完善了產品體系架構,成功打造“添利寶”、“鑫得利”、“鑫穩利”、“鑫添益”、“博股通利”、“全鑫權益”等多條主力產品線。持續提升大資管在統計、產品、投研、銷售和風控等方面的統籌管理水平。工銀理財與母行在渠道銷售、產品布局、項目推薦、風險管控、系統運營、考核評價、區域理財以及境外發展等八個方面也逐漸呈現協同發展的業務模式。
建信理財則延續了建行資管板塊的發展定位,通過“三個協同”把資產管理業務做大做優做強——一是母子協同,不斷提升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能力;二是全行資管板塊內部協同,不斷提高集約化水平,對外實施體系型協同發展;三是資管行業生態協同,依托金融科技,搭建共享平臺,構建“資管生態圈”。
中銀理財定位于充分發揮集團特色優勢,一要堅持全球視野,提升海外資產拓展能力,打造具有中行特色的國際化中銀理財品牌;二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完善綜合化產品服務,打造中銀集團功能齊全、協同順暢的綜合服務體系;三要堅持數字化發展,打造用戶體驗極致、銷售推廣多元、風險管理智能的中銀理財平臺。通過不斷完善中銀理財產品體系,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維度、全資產類別的資產管理解決方案。在業務層面,中國銀行持續推進理財業務轉型發展,完善產品線,凈值型產品規模穩步增長;并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圍繞養老、綠色、普惠金融、民營經濟等國家政策導向和市場熱點,推出多支主題理財產品;積極支持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區域發展,推出重點區域特色產品。
農銀理財定位于充當好“四大角色”:一是要做好實體經濟的“助推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加油助力;二是要做好合規發展的“排頭兵”,為理財業轉型講好農行故事、貢獻農行方案;三是要做好廣大客戶的“理財師”,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堅持穩健的經營理念;四是要做好集團發展的“增長極”,圍繞全行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化資管,在風險隔離的前提下加強行司協同發展,充分發揮理財業務對母行經營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在產品層面,推進產品轉型,豐富產品圖譜。搭建“4+2”系列產品體系,即“現金管理+固定收益+混合+權益”四大常規系列產品以及“惠農+ESG”兩大特色系列產品,持續豐富凈值型產品圖譜。在投研層面,促進成果轉化。初步建立涵蓋宏觀政策、宏觀經濟、大類資產配置的研究體系,開展跨市場、多策略研究;完善投研一體化運作機制,促進研究成果向投資決策轉化。
(二)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完善產品線布局、加強風控體系建設
招銀理財服務于本公司“一體兩翼”戰略定位,致力于滿足廣大投資者財富保值增值的需求,發揮資產管理業務獨立法人優勢,以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全能型資產管理機構”為愿景,重點提升產品設計、投資研究、資產投資、產品銷售、風險管理、金融科技、集團協同等七大能力。在產品過渡轉型方面,按照資管新規及其配套政策要求,繼續推動理財產品轉型工作,2019年末符合資管新規導向的新產品余額位居同業前列,并開始進入由短期低波動、中長期低波動產品向中長期中波動產品進階的階段。
興銀理財定位于興業銀行(601166,股吧)理財產品中心,成立后將承擔理財產品的創設發行、投資管理等核心職能,主要發力“固定收益+”及權益類產品;興銀理財將堅守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初心使命,不斷提高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專業能力,向著“以創新引領市場、以投資創造價值的一流資產管理服務商”遠大目標大步前行;堅持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與廣大合作伙伴一道推動資管行業發展壯大,更好服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大力度支持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產品層面,興業銀行打造了搭建涵蓋現金管理、固收純債、固收增強、項目投資、股債混合、權益投資、多資產策略、跨境投資等在內的主流產品線,以及海峽指數、綠色金融、養老金融三大特色產品,致力于打造客戶類型全覆蓋,投資市場全覆蓋、主流策略全覆蓋的產品體系。
光大理財秉持“打造全球一流資管機構及領先的資管科技公司”的戰略愿景,以為投資者創造持續的投資回報為目標,以專業的力量服務國家戰略為使命,以陽光、擔當、專業可信賴為企業價值觀,不斷拓寬理財業務邊界,堅持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融合,以終為始,科技為舟,打造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開放式資管機構,助力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光大銀行(601818,股吧)打造“一流財富管理銀行”戰略的重要支柱。產品層面,在“七彩陽光”凈值型產品體系基礎上,積極打造以債券、融資項目、資本中介業務為主的“固收+”產品,通過多元化的產品種類和專業化的資產配置,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資產增值服務;持續提升投研能力,嚴格把控風險,優化體制機制,推動理財業務穩健轉型。
(三)城市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完善產品線布局
杭銀理財定位于推動杭州銀行大資管業務戰略深化發展,是該戰略的核心平臺和旗艦品牌。杭銀理財主動瞄準新業態、吸納新技術,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及滿足客戶資產管理需求,全面提升產品、投研、銷售、風控等方面的統籌管理水平,推進適應客戶差異化、個性化需求的理財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運營模式創新,為廣大客戶提供全方位、更便捷的金融服務。資產配置方面,公司積極搭建和完善大類資產配置體系,逐步優化資產配置結構。一是強化資產配置研究,加強宏觀政策研究和信用分析,自上而下搭建投研分析框架,自下而上精選投資標的;二是搭建符合業務發展、運營需求的系統架構,開發并完善資產管理業務數據倉庫和投資交易系統等業務系統,為大類資產配置和投資交易活動提供技術支撐;三是按照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等監管制度的要求,加大標準化資產的投放力度,并依據市場動向適時調整策略。
(四)戰略共性分析
通過梳理上市銀行目前已開業或擬開業的理財子公司發展戰略,我們發現,各家理財子公司雖然在業務結構、細節布局等方面各有千秋,但我們依舊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點——不同理財子公司,在凈值化轉型、投研實力積累、產品線管理、風險控制、系統建設等方面都非常重視。
以產品線為例,可以看出,各家理財子公司在產品布局上,都在強調“固收+”的基礎上,對高波動、高收益類資產有所偏重,這也是頭部機構形成的共識。
表1理財子公司產品線布局情況
數據來源:普益標準整理
對于投研實力積累,由于理財子公司開啟了獨立化運作時代,未來理財資金投研都需要子公司獨立判斷與決策,部分理財子公司已經明確表示要建立起全面、跨市場的研究體系。農銀理財將建立涵蓋宏觀政策、宏觀經濟、大類資產配置的研究體系,開展跨市場、多策略研究;杭銀理財將加強宏觀政策研究和信用分析,自上而下搭建投研分析框架,自下而上精選投資標的。
整體來看,這些頭部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共性方向的認知,也是當前行業中實際存在的轉型需求。預計未來在這些方向上,各家銀行的理財業務都將會出現資源的傾斜。
三、理財業務發展情況:上市銀行理財業務整體穩定、局部分化
(一)理財業務規模情況分析:頭部聚集效應明顯、部分大行規模實現突破
從理財業務整體規模來看,2019年末,上市銀行管理的非保本理財余額合計20.91萬億元,同比增長9.34%。在資管新規與理財新規出臺、全市場銀行理財規模下降的大背景下,上市銀行非保本理財余額依舊保持了增長。其中,工行、招行的非保本理財余額超過2萬億,建行、農行、浦發、興業、中信的非保本理財余額超過1萬億。
從不同類別銀行情況來看,國有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的整體增速均在10%上下,城商行增速相對較低,農商行增速最高。
表2 2018-2019年上市銀行非保本理財余額
數據來源:上市銀行年報,普益標準整理
2019年,針對理財業務的監管政策框架基本完善,而在新的監管要求下,綜合實力較強的銀行在老產品改造、新產品研發等環節的阻礙相對較小,能夠順利完成新老過渡,因此國有行與股份行的增速保持得較好;城商行理財業務則分化明顯,部分銀行在2019年實現了30%以上的增長,也有部分銀行出現了20%的下降,但考慮到城商行理財業務發展水平本就參差不齊,分化現象也相對合理;農商行則由于本身理財業務基數較小,大部分銀行理財規模在300億以內,壓力主要在于新產品設計、發行、管理,以及對客戶的推廣,因此農商行增速相對較快。
具體到單家銀行,農業銀行在規模較大的情況下,2019年實現了31%的規模增速,一定程度歸功于其凈值化程度加深,凈值型產品規模同比增加了2531.05億元;交通銀行2019年凈值型理財存續規模同比增長133%,同樣受益于凈值型理財產品的規模增長。
從市場集中度看,行業頭部效應明顯,從上市銀行的理財存續規模來看,不論是2018年末還是2019年末,排名前五的銀行市場占有率都達到了47%,而前十的銀行集中度都達到73%。市場已相對穩定。
表3理財業務市場集中度情況
數據來源:上市銀行年報,普益標準整理
(二)理財資金來源情況分析:個人投資者占絕對領先地位
對于銀行理財資金的來源,通常可分為個人、機構與同業,不同來源的資金在業務過程中也有一定差異。例如,來自個人的理財資金通常規模較小,但資金流穩定;來自機構的理財資金的風險偏好程度低,追求保本保收益;來自同業的理財資金在議價能力上較強等。
2019年末,各家上市銀行的理財資金來源以個人渠道為主,34家A股上市銀行中,個人資金占比超過80%的有26家。只有少數幾家銀行機構資金占比超過20%。另外同業資金渠道的占比最小,大部分銀行的同業資金占比都極低。?
隨著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下發,特別是理財門檻從1萬元下降到1元,個人理財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視,一方面長尾效應明顯,能夠為銀行帶來更多的客戶,另一方面也能提升銀行理財資金的穩定性,降低巨額贖回風險。
(三)凈值化轉型情況分析:轉型進度深入推進
從各家銀行年報披露的數據來看,我們了解到了17家上市銀行的凈值化轉型程度。
2019年末,在有披露相關數據的17家上市銀行中,凈值型產品占非保本理財產品的比例超過50%的有9家,超過40%的有13家。其中,凈值化轉型完成度較高的主要是中型銀行,一方面是理財業務余額體量并不巨大,凈值化改造難度不會太高,另一方面是這些銀行本身有一定的投研實力積累,對凈值化轉型能夠起到助推作用。
整體來看,上市銀行的凈值化轉型程度已經相對較高。
表4 2019年末部分上市銀行凈值化產品余額占比
數據來源:銀行年報、普益標準
(四)理財業務收入分析:不同策略導致理財中收差異較大
部分上市銀行在年報中披露了理財業務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即理財中收情況,我們對中收部分進行了梳理。
理財業務中收主要來自于理財產品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托管費用,隨著凈值化轉型程度加深,這三類費用的占比將會有較大改變。過去以預期收益型產品為主的理財業務模式下,銷售費用占比相對較高,管理費和托管費相對較低;未來,凈值化運作后,將更多的依靠管理費與托管費來創收。
近兩年,理財業務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最高的是工商銀行,其次是建設銀行。比較來看,工行、招行、建行、中信銀行(601998,股吧)等四家銀行在非保本理財余額上雖有差距,但都在1萬億以上,而四家銀行的理財業務中收卻有巨大差異——建行從理財業務賺取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遠超其他三家。從中收與非保本理財規模比可以看出,工行的中收比高達1.565%,位列上市銀行第一,遠超建行、招行、中信銀行,同樣超過其他上市銀行;排名第二的是重慶農商行,中收比近1%。
2019年,中收占比的平均值為0.517%,較2018年的0.526%有所下降。
從理財中收的增速來看,杭州銀行、蘇州農商行、上海銀行都有較大的增長,從這幾家銀行在中收/非保本理財業務規模的占比來看,這三家銀行中收比例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這或許是銀行調整理財業務定位、增加收費以提升服務質量所致。
也有部分上市銀行理財業務中收有較為明顯的下降,例如中信銀行、華夏銀行(600015,股吧)、光大銀行、北京銀行(601169,股吧),這四家銀行中收占比在2019年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這或許同樣是定位策略改變所引起的。
而值得關注的點在于,中收占比下降明顯的,都是規模較大的銀行,這或許是不同銀行理財業務策略改變所致。
表52018-2019年部分上市銀行理財業務中收情況
數據來源:上市銀行年報,普益標準整理
(五)理財子公司產品發行情況分析:2020年產品發行明顯提速
截止到2020年5月末,全國共計10家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并發行理財產品。最早一批開業的建信理財、工銀理財、交銀理財已合計發行理財產品1079款。
從十家理財子公司各季度所發行的產品數量來看,大規模發行產品是從2019年4季度開始的,而2020年1季度由于疫情原因發行數量僅環比持平,2季度開始發行數量逐漸恢復,僅4月與5月的發行量就超過1季度。未來,隨著招銀理財、郵儲理財、杭銀理財、寧銀理財等加大發行力度,以及更多子公司開業,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數量將進一步擴大。
表6各季度理財子公司產品發行情況(只)
數據來源:普益標準
四、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環境變化及未來機遇分析
(一)發展環境變化:政策、經濟、社會環境推動理財市場整體轉型
進入2020年以來,全球經濟、金融形勢較過去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體來看,全球經濟在疫情影響下脆弱性加劇、逆全球化浪潮推動國際關系緊張程度不斷升溫,而國內經濟下行疊加疫情帶來的中長期影響,以及國際關系的持續不確定性,我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金融業務發展的壓力危機并存。
政策環境方面,境外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衰退。為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我國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宏觀政策的對沖力度,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大局穩定。未來一段時間內,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實體經濟、化解隱性債務、改善金融服務薄弱環節等仍將是金融政策的主要方向之一。中長期發展趨勢來看,在我國金融業在資本市場改革、金融領域擴大開放的政策背景下整體發展向好。
經濟環境方面,新冠疫情給國內經濟帶來了短期沖擊,同時對于全球經濟影響較為明顯,但疫情的外部沖擊逐漸消退后,世界經濟仍有望加速復蘇。從中長期發展趨勢來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濟轉型背景下,中國經濟供需結構改善,宏觀經濟仍然具有較強韌性。
社會環境方面,資管新規的發布,使打破剛性兌付被正式提上日程,資管市場的風險將從金融體系內部緩釋到市場。過渡期內,投資者需要逐漸適應“打破剛兌、風險自擔”的新投資理念,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偏好,逐步學會尋找優秀的金融服務機構和最適合的金融投資產品。另一方面,老齡化正在成為新的社會困擾,主要體現在現有人口的年齡結構老化、新生人口數量的下滑,老齡化帶來的影響將在未來20年內不斷釋放。對于金融領域而言,年齡結構的變化,將會使得投資者的財富目標發生變化,從而對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產生影響。
(二)未來發展環境分析:監管加強、金融開放、利率環境變化推動理財業務模式變化
資產管理行業回歸本源,形成更加規范的市場競爭格局,有利于銀行資管業務的持續健康發展。過去資管行業內多有通道、嵌套、資金池、影子銀行等亂象,但隨著資管新規及其配套措施的落地實施、深入推進,資管機構摒除亂象、厘清風險、回歸本源、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為資管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未來,“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真資管模式將成為各家機構的服務本質,資管機構從利差的盈利模式轉向“管理費+超額收益”的盈利模式轉變,銀行資管行業的受眾范圍、評價口碑都將會有提升,這為銀行未來大力開展資管業務提供了優質土壤。
金融開放為國內金融市場帶來了更多的市場參與主體、更激烈的競爭環境,有利于部分上市銀行發揮規模優勢。自2019年以來,金融對外開放提速,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得以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外資機構進場無疑將使市場競爭變得更加的激烈,倒逼國內金融機構成長,有利于打破國內金融業同質化嚴重的局面;同時也可以為國內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對中國金融業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創新能力起到積極作用。對于資管業務而言也是同樣的,國際領先的金融機構在“代客理財”方面有深厚積累,其領先的經營理念、業務模式將會對國內資管機構產生帶動作用,也同樣會造成巨大的競爭壓力,對中小型資管機構的壓力尤其明顯,但對規模較大的銀行,可以通過發揮規模優勢,提升服務質量、加大產品供給,以應對外資金融機構帶來的挑戰,為更長遠的未來奠定競爭力。
利率環境變化,為理財資產配置改變帶來結構性變化。隨著全球利率下行,疊加疫情帶來的寬松貨幣政策,長遠看我國利率也將進入下行通道,固收類資產投資收益將會降低;另一方面,利率下行將改善實體企業的邊際融資成本,經營狀況有望提升。綜合來看,未來固收類資產投資占比相對于權益類資產占比將會有所下降。目前來看,各行對標的產品體系依舊以固收類產品為主,混合類產品數量較少,權益類產品更是寥寥無幾。這一方面是受限于當前各銀行在權益類資產投研方面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改變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可以預見,隨著理財資產配置的改變,擁有較強投研能力的銀行將獲得新一輪的發展。
(三)理財子公司業務策略分析:與其他機構的競合關系需重新定位
與其他資管機構合作關系有望更加深入緊密。利率下行趨勢會一定程度推動市場風險偏好的協同變化,固定收益類資產占比將會出現一定程度下滑,對應資金進入到權益類高收益資產類別中,這也是發達經濟體金融市場中的歷史趨勢。但從當前我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時長與過去理財部門的業務中心看,獨立自主開展權益類投資并不現實。具體來看,由于薪酬制度、人才儲備等方面的差距,理財子公司與理財部門的權益投資能力短期之內很難補上,因此在權益投資方面,銀行或尋求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資管等機構的合作,以委外或者投顧的方式來彌補在投研和風控能力方面的欠缺。
銀行理財子在管理運作方面可充分借鑒其他資管機構,例如估值體系和風控體系的建設。在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初期,銀行子公司可以向基金公司學習其在產品估值體系及風控體系中的經驗,以尋求更多的資源傾斜和合作機會;也可與基金公司合作尋求投顧服務。公募基金公司在權益方面積累了較為成熟的投研經驗和風控手段,可以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公/私募理財產品的權益投資提供投顧服務。當前,銀行理財面臨從預期收益型產品向凈值型產品的轉型。而凈值型產品的運營模式參照開放式基金,投資者可以隨時申贖,而相關的估值清算領域對于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較為生疏。相比之下,公募基金由于產品線的復雜性,在估值和份額清算上投入了較高的前期成本,而考慮到銀行理財產品線可能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外包給基金公司或券商托管部門來降低成本。但隨著產品線的不斷豐富,建立自有的估值體系、風控系統等都需提上日程,尋找公募基金合作是較為可行的方案。
最后,銀行理財資金也可直接投資公募基金產品——一方面,在起步階段銀行理財可借力公募產品搶先布局權益市場,另一方面,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初期,需面臨客戶風險偏好的調整期和適應期,這一階段銀行對于低風險屬性的公募基金FOF組合產品具有一定訴求,即使是對不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而言,其資管部門發行的理財產品仍需要通過公募基金布局權益市場,這也為銀行與公募基金的合作提供了可行性依據。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普益標準。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