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綠色基金大有作為,綠色基金也會成為全球綠色金融合作的重要路徑。
2020年7月14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達885億元人民幣,是由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發起成立的綠色發展領域的國家級投資基金,長江經濟帶沿線 11 省均參與出資。綠色基金重點支持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國土空間綠化、能源資源節約利用、綠色交通和清潔能源等領域,可以有效發揮政府資本對于社會資金的引導效應,利用市場機制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積極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近年來,綠色基金從研究、政策建議到落地,得到各方關注。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支持設立各類綠色發展基金,實行市場化運作”。2016年8月31日,在各方推動下,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設立各類綠色發展基金,實行市場化運作。中央財政整合現有節能環保等專項資金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投資綠色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發起區域性綠色發展基金,支持地方綠色產業發展。支持社會資本和國際資本設立各類民間綠色投資基金。
政府出資的綠色發展基金要在確保執行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及政策的前提下,按照市場化方式進行投資管理。地方政府可通過放寬市場準入、完善公共服務定價、實施特許經營模式、落實財稅和土地政策等措施,完善收益和成本風險共擔機制,支持綠色發展基金所投資的項目。這從中央政府層面和地方政府層面給綠色發展基金的設立提出了明確的路線圖。綠色基金可以充分運用政府與市場的雙輪驅動,有效激勵更多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開展綠色投融資,解決綠色環保產業的資金瓶頸問題。綠色發展基金的政策落地也一定會成為中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
對比國內外綠色基金發展歷程和趨勢,結合我國具體國情,中國綠色基金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和趨勢:
第一、國家綠色基金大有作為
綠色基金可以充分運用政府與市場的雙輪驅動,有效激勵更多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開展綠色投融資,解決金融創新的資金瓶頸問題。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的落地也一定會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綠色環保產業,成為中國財政金融支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310328)。綠色基金可用于霧霾治理、污染防制、清潔能源、綠化和風沙治理、資源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低碳交通、綠色建筑、生態保護和氣候適應等領域。
從投資者結構來看,綠色發展基金應是作為公私混合型的模式設立,投資人包括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私募股權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國際金融機構、各類氣候基金等。
同時,完善綠色基金的制度框架和激勵機制。明確綠色發展基金的資金投向、運作模式、發展目標、監管機制等,以此促進綠色發展基金良性發展。健全綠色發展基金管理機制,包括設立合適的風險應急機制、完善信息披露機制、投資環境效益評估體系,為社會投融資主體、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等部門提供良好的信息。建立綠色發展基金激勵機制,提高社會資本參與度。綠色基金的相關制度框架亟待完善。建立綠色項目庫,完善綠色投資標準和篩選標準、退出機制和法律框架。
第二、各級政府發起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可以有效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綠色發展
目前,我國已在云南、河北、湖北、廣東、浙江、貴州、山東、陜西、重慶、江蘇、安徽、寧夏等十幾個地方建立了50多個由地方政府支持的綠色發展基金,還有很多民間資本、國際組織等也紛紛參與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2017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選擇部分地方,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而地方綠色基金的推出也成為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的重點。
綠色基金可以引導更多資金投向綠色產業,包括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生態建設等產業,各級地方政府要根據其資源稟賦,以項目為載體,放寬市場準入、完善公共服務定價、實施特許經營模式、落實財稅和土地政策等措施,為有效吸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提供空間。綠色基金可以帶動綠色投融資,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改革,幫助籌措綠色城鎮化資金,各級政府發起綠色發展基金成為一種趨勢。
第三、綠色基金積極推動綠色技術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給構建市場化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指明了重要方向,應逐步建立以綠色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融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綠色發展基金、政府引導基金、國家新型產業創業引導基金、綠色技術銀行、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民營企業引導基金等把綠色技術創新作為重要的支持領域,促進環?萍籍a業發展和成果轉化,并建立相應的投資激勵機制,為綠色發展奠定技術創新的動力。
第四、完善綠色基金投資績效評價體系和篩選指標體系
資產/項目識別界定標準、環境績效評價指標、核算方法、環境信息披露,這些是規范建立完善的基金規則的重要內容。借鑒發達國家具有代表性的綠色投資基金的環境篩選指標,這些指標涉及污染減排、氣候變化和能源利用等不同的范圍。對政府引導的投資而言,綠色投資基金主要以支持環境治理技術和資金落后的企業為目標,以負向篩選與一般社會責任投資篩選體系相融合的方式,為環境亟待改善的地區和企業提供環境治理資金,從而推動當地環境的改善。
對比主要發達國家的綠色基金,差異化的投資理念推動了全球綠色基金投資標準體系的構建,包括聯合國發起的責任投資原則的ESG標準,可持續發展的主題投資,比如清潔能源、綠色科技、垃圾處理、可持續農業等方面的投資,這些都值得我國在綠色基金投資的引導機制方面予以關注和借鑒。
第五、推動綠色基金的“基礎設施”與區域一體化金融合作
建議發揮綠色基金的多方合力,將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和自貿區建設有效銜接,進一步重視對創新型人才、技術的政策支持,推動市場化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發揮上?苿撝行、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作用,發揮京津冀一體化和雄安自貿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經濟推進和自貿區發展相關政策,出臺支持利用外資、綠色技術轉移轉化眾創空間的政策,加強創新人才融合和培養,有效吸引國際綠色技術、國際資本和人才在自貿區的落地和實踐。
第六、發展多元化的投融資結構
應通過政策和制度調整,積極拓寬綠色基金的融資渠道,發展民間資本、養老金、金融機構、國外資本和政府資金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主體結構,積極推動商業銀行投貸聯動試點,為綠色基金發展創造良好的激勵機制。積極利用外資推動綠色基金可持續發展,進一步獲得國際金融機構等在基金和技術上的支持。吸引專業人才推進綠色技術創新,發揮責任投資和ESG標準對綠色投資和可持續金融的指引作用。
從可持續發展承諾、政府投資拉動、ESG評價指標體系、創新激勵機制、公司治理、資本市場、法規制度的完善等多層面推動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環保產業和綠色投資基金的發展。
第七、綠色基金成為國際綠色金融合作的新動力
國際投資的綠色化和環境社會責任的承擔已經成為關注熱點,而綠色基金也會成為全球綠色金融合作的重要路徑。
加強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支持社會資本和國際資本設立各類民間綠色投資基金將成為綠色發展的合作重點。未來我們可以聯合全球的合作伙伴,通過綠色基金在“一帶一路”進行綠色投資,推動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世界銀行、亞投行、絲路基金、亞洲開發銀行、金磚銀行、國際金融公司等在推動亞太金融合作、“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投資方面也更多強調綠色投資。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自貿區, 在有效推動綠色基金和綠色技術創新的國際合作方面一定會大有作為。
(作者系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