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希望大型理財子公司能夠進一步擴大規模,與當前的大型銀行一樣,成長為在服務客戶、服務實體經濟方面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資管機構。
去年8月8日,農銀理財作為全國第五家理財子公司在京開業,目前已經運營近一年。截至2019年末,農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資產124.47億元,凈資產123.07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2.96億元,這個成績處于理財子公司第二位,一季度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速也位列四大行之首。
近日,農銀理財總裁段兵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農行壓降老產品的壓力與同業相比小一些。由于農行理財產品投資的非標類資產占比整體低于同業,資產端處置壓力較小。農行目前存續老產品1.5萬億元,其中部分長期限非標是轉型的重點。
在他看來,資管行業可概括為四類業務模式,分別是貝塔規模經營者、阿爾法主動管理者、解決方案的專家和分銷巨頭。
他認為,可把理財子公司定位為分銷巨頭,銀行自身的客戶優勢和銷售渠道優勢是比較明顯的,但理財業務對個人客戶的滲透率整體不到5%,銀行理財初期會與市場上的幾類機構合作,比如阿爾法主動管理者、解決方案的專家等機構,借助他們的力量去構建更多產品,更好地差異化服務母行客戶。
產品破凈是正常現象
《21世紀》:疫情蔓延全球以來,各國央行已經多次放水,中國央行則采取較為穩健保守的貨幣政策。你認為外部的一些變化對中國金融市場產生了哪些影響?
段兵: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比較大的沖擊,一季度經濟增長數據為負增長,二季度相較于去年同期增速有所降低,但5月以來企穩復蘇的跡象比較明顯。從外部環境來看,美國疫情出現二次暴發,中美關系較為緊張。國內外情況綜合起來對金融市場產生了較為復雜的影響,4、5月份以來,股、債、商品市場都產生了較大波動。
在疫情暴發之后,債券市場利率快速下行,尤其到了4月底的時候處于較低位置,但由于二季度以來疫情初步得到控制、經濟出現回升,從5月開始利率快速上升。
利率回升有兩個原因:一是經濟探底回升,二是特別國債的發行,引發了市場明顯回調。我們預估貨幣政策邊際略有收緊,從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和政策利率調整來看,沒有像美國那樣大幅放水。
股票市場經歷了春節后開市第一天的大幅下挫,又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下跌,那段時間風險偏好顯著下降,但目前已經企穩回暖,創業板也創出幾年新高。目前股票市場風格分化比較明顯,大家普遍把上市公司按照“新經濟”、“舊經濟”劃分,以TMT、醫藥等行業為代表的新經濟明顯好于以銀行、地產為主的舊經濟。
商品市場波動更大,甚至原油期貨出現“負價格”,這在歷史上是沒有出現過的,造成了市場的恐慌。隨后價格出現了明顯回升,現在看來,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資產整體表現較好,價格不斷走出新高。
我個人的整體判斷是,疫情影響是暫時的,在北京出現陽性案例之后,在沒有停工停產的情況下進行了精準防控,表明我們對疫情的防控手段更加成熟。
今年我們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內部改革方面,證監會提出很多改革措施,注冊制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方面,外資大舉入股境內經營企業,也有證券公司從中外合資變成外資獨資。另外,境外理財公司開始在國內設立分/子公司,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也在順利推進。這些都會增強市場發展的活力。
疫情造成的外部環境負面影響在政策對沖之后,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可能會被削平。當前政策的配合對金融市場整體發展是正面的。
《21世紀》:在境內外金融市場波動、利差收窄、央行對調整存款基準利率態度謹慎的情況下,銀行理財在保持收益水平上遇到了哪些問題?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跌破凈值,農銀理財是如何解決收益問題的?
段兵:重在組合管理。這期間理財產品、債券基金的市值振幅較大,一些理財子公司出現產品破凈的現象,市場關注度很高。我個人認為按照凈值化要求估值的話,這屬于正常現象。客觀來說,我們農銀理財也出現了產品凈值波動,也有個別產品出現破凈的情況,但整體好于市場平均表現。
我們對市場有提前研判,在債券利率最低的時候,對久期控制、回撤控制都比較嚴格。另外,我們建立了有彈性的組合,在利率低位以及債券價格上升的時候,進行波段操作;等到利率高位的時候,通過加杠桿予以補倉,這對平抑價格波動帶來的凈值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
《21世紀》:疫情發生以來,農銀理財是如何調整產品發行節奏的?
段兵:3、4月份市場利率過低,資產端的配置難度較高,因此我們在那兩個月相應放慢了產品發行速度。
從5月中旬開始,我們加快了產品發行的速度,因為此時屬于相對較好的配置位置。一方面市場利率較此前抬升了40-50個BP,另外股市表現也相對較好,未來幾個月應該都屬于資產配置的較好時機。
理順機制比利潤更重要
《21世紀》:你預計今年利潤貢獻會有什么樣的變化,運營初期理財子公司的利潤重要,還是理順機制和產品重要?
段兵:我們去年凈利潤表現是不錯的。原因在于自營資金投放比較及時,在利率較高的時候投進去,收益率較高。農銀理財成立的時間相較于其他大行晚一些,2019年8月開業,運營5個月凈利潤達2.96億元。預計今年我們每個季度都應該會有比較高的收益,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初期其實對利潤的要求沒那么高,機制和產品在這個階段更重要。從戰略定位來看,子公司最主要的目標是更好地滿足客戶投資理財的需求,農銀理財是農行集團的產品工廠,圍繞著母行客戶的需求研發產品。我們的想法是要更適合農行的特色,而農行的特色是縣域客戶非常廣泛。如何更好地差異化地服務我們的客戶,是母行對我們最根本的要求。
《21世紀》:你曾經提到,理財子公司需要繼續與集團協同,形成風控優勢,目前農銀理財與母行以及各家子公司之間是如何協同共享信息風險的?
段兵:農銀理財按照監管要求在與母行進行風險隔離的基礎上進行集團協同。我們看不到客戶在母行表內做了什么業務等具體信息,但委托了行里分支機構的客戶經理和風險經理對客戶的動態信息進行反饋,母行發放表內貸款的風險、信貸監測發現的正面或負面信息也與我們共享。這有效解決了理財子公司運營初期人手不足的問題。
《21世紀》:在渠道建設上,農銀理財可以依靠母行的雄厚資源,網點眾多。在母行之外,互聯網渠道和同業渠道是如何考慮和推進的?
段兵:在我們的規劃中,是互聯網渠道和同業渠道兩步走。
首先是跟互聯網企業進行合作,需要按照監管規定,理財子公司做好互聯網銷售中的消費者信息管理、反洗錢風險評估,共建份額管理系統(TA系統)。在系統建成之后,要與互聯網進行測試,然后再開啟銷售。
目前監管尚未放開互聯網企業代銷理財產品,而旗下有銀行的互聯網企業用銀行的代銷資格來承接這一業務。其中存在系統對接、雙方權利平衡以及代銷費的問題。因為通過母行代銷費率相對較低,而互聯網代銷費率較高,對于客流量不大,資產端非常穩健的產品,代銷費的增加會降低購買端的收益率。
老產品資產端處置壓力較小
《21世紀》:已經有股份行開始研究純權益類產品,農銀理財對于權益類產品的探索處于什么階段?
段兵:對于理財子公司而言,權益類是管理難度較高的產品,而真正的權益類產品股票比例要達到八成以上。以客戶為中心去考慮,銀行理財的權益類產品如何與公募基金實現差異化管理,暫時還未見優勢。
農銀理財目前仍舊以“固收+”為主,就是在固收的基礎上加一些股票等資產,比純固收產品高出1%左右的收益。目前子公司產品中,含權益的和純固收的產品差不多四六開,含權益的產品占40%。母行的老產品中固收為主,含權益的占比很低,不到2%。
《21世紀》:在培養專業化資管人才方面,農銀理財招賢納士的進展如何?
段兵:目前我們還是以校園招聘為主。從券商和基金招來的員工專業沒有問題,但存在文化融合、薪酬激勵、考核機制不同等問題。有些銀行部門也曾經做過市場化招聘的嘗試,但是人員穩定性不一定好。
隨著內部改革的進行,理財子公司還是會走向市場化。
《21世紀》:與同業相比,農行老產品壓降的壓力大嗎?
段兵:與同業相比小一些。由于農行理財產品投資的非標類資產占比整體低于同業,資產端處置壓力較小。
傳統理財資產端比較復雜,不僅僅是一些普通的債券,除了非標之外,大量的產業基金,幾乎沒有流動性的永續債、優先股,以及二級資本債等債券市場上創新品種的主要投資力量都是銀行理財。這些資產沒有處置的話,還需要保持一定的產品發行力度予以對接。如果按照原先2020年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時間點來看,還有不少長期限未到期資產的“硬骨頭”要啃。
過渡期內部分客戶還是更喜歡老產品,有預期收益的那種。哪怕有些新產品的業績基準比老產品高出一個百分點,客戶還是傾向于購買老產品,這是壓降難的原因之一。
另外對公理財方面,不少企業投資規定局限于預期收益型理財,因此市值波動型產品通過企業內部層層審批比較難。
跨境理財通需符合雙邊法規要求
《21世紀》:6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香港金管局、澳門金管局發布公告,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業內對這項新業務多有期待,農行將如何參與其中?
段兵:一方面,跨境理財通產品需要符合雙邊的法規要求,還需要對產品經理、大堂經理進行合規培訓;另一方面,系統建設要求資金封閉運行,涉及到賬戶開立的問題,農行需要與境外銀行進行相關合作。香港的外資行其實也在研究如何與內地銀行合作,目前還在探討是采用一對一還是一對多的模式。
對于境外機構來說,給了他們參與境內以人民幣計價市場的機會,通過理財產品可以加速銀行本身的品牌成長,他們也能在產品風險的防范管理上再做一次把關。
運行初期,相比于資金“北上”,“南下”的可能性更多一些。內地客戶對外部市場充滿興趣,但一直以來資產配置比例較小。而香港居民本身資產配置途徑較多,對內地資產配置不太了解,會比較謹慎。
《21世紀》:農銀理財即將迎來誕生周年,你有何感悟和經驗分享?對于今年或者更遠期的期許是什么?
段兵:理財子公司的成立的意義,一方面是,從影子銀行治理的角度,銀行理財業務更加規范化發展,更好地服務銀行客戶、有效管理風險、提供多元化產品。
另一方面是,更遠大的目標是打造能夠與國外資管機構相抗衡的資管機構,現在市場上已有的機構還不足以有效形成抗衡之勢,理財子公司未來潛力較大。我個人希望大型理財子公司能夠進一步擴大規模,與當前的大型銀行一樣,成長為在服務客戶、服務實體經濟方面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資管機構。
資管行業可概括為四類業務模式,分別是貝塔規模經營者、阿爾法主動管理者、解決方案的專家和分銷巨頭。我個人傾向于把理財子公司定位為分銷巨頭,銀行自身的客戶優勢和銷售渠道優勢是比較明顯的,但理財業務對個人客戶的滲透率整體不到5%。換句話說,銀行客戶中的95%還沒有被發展成為理財產品的客戶,這個體量是非常大的。
農行2萬億理財規模,客戶只有2500萬左右。如果目前理財客戶能夠翻倍,那么資產管理規模也會翻倍。因此理財子公司初期是分銷巨頭,我們同時會與市場上的幾類機構合作,比如阿爾法主動管理者、解決方案的專家等機構,借助他們的力量去構建更多產品,再銷售給客戶。
我國資管行業目前缺乏這樣的分銷巨頭,而大型銀行理財公司都有這樣的潛力。另外三類機構規模都不太大,因此適合銀行合作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