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打破剛兌的重要舉措之一,資管新規明確提出資管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波動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新規發布至今,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取得積極進展。隨著監管制度進一步完善,為了順利完成產品凈值化轉型目標,銀行理財還需積極破解轉型中的瓶頸問題。
一、凈值化轉型取得積極進展
新規發布后,各家商業銀行(含銀行理財子公司)按照新規要求有序調整資產運作和估值方式,推動凈值型產品規模與市場占比快速增長。根據《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數據,截至2019年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10.13萬億元,同比增長68.61%;占23.40萬億非保本產品的43.27%,同比上升16.01個百分點。
凈值型產品以開放式為主,占比達81.13%,封閉式凈值型產品規模不足開放式的四分之一,F金管理類產品存續4.16萬億元,占凈值型產品的41.04%,同比上升1.93個百分點。各家機構基本建立了較完善的凈值型產品線,涵蓋純債、股債混合、權益等各大種類。
不同類型機構產品凈值化程度有所分化。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凈值型產品占比最高,城商行其次,國有大行略低,分別為56.45%、45.69%、34.71%。在老產品有序壓降的情形下,股份制行和城商行的市場份額似乎并未因凈值化進程加快而有所降低。兩類機構全部產品余額的市場占比分別為41.52%、17.20%,同比上升1.58、0.70個百分點。國有大行占比36.46%,同比下降2.17個百分點。
二、凈值化轉型要求依然緊迫
2018年下半年至2020年初的一年多里,債券市場總體處于牛市,相應的理財產品凈值也未面臨較大的回撤壓力。今年疫情期間,利率下行至歷史低位。5月底,經濟預期向好,利率出現了較為陡峭的回升。以債券投資為主的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發生較大回撤,甚至跌破1元,市場尤為關注,理財產品凈值化管理面臨的考驗頓時加大。
而另一邊,監管的籬笆逐步扎緊,日益完善的監管制度正持續引導銀行理財向凈值化轉型。在7月3日《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發布之前,屬性模糊的“非非標”可以暫時像標準化資產配置那樣期限錯配,又能像非標資產那樣以成本法計價。本次規則明確“非非標”劃歸非標、須遵守期限匹配的要求之后,對于長期限封閉式產品之外的其他產品,銀行理財則“少了”一種既能降低凈值波動,又能提高產品收益的手段,進一步促使銀行理財轉向真正的產品凈值化管理。
現金管理類產品比照貨基采用“攤余成本+影子定價”法估值,在具體監管政策發布前,通過配置較長期限資產獲得較高收益,而對投資者保持較強的吸引力,這也是不少銀行理財熱衷于發行現金管理類產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后續隨著《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發布實施,投資范圍和限制向貨基看齊,攤余成本法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也將受到不能超過資產凈值30%的約束。為了維系客戶,不少機構不得不在壓縮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的同時,積極通過其他凈值型產品補位。
銀行理財自身也有凈值化的訴求。如果產品不能及時反應基礎資產的風險和收益,風險將在機構集聚直至最終爆發。一旦產品凈值化能真正體現收益與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大小相匹配,也有助于銀行理財進一步打開配置權益類和其他資產的空間。
“行百里半九十”,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依然面臨關鍵的瓶頸。最主要的難點在于理財客戶對于凈值型產品的接受度有待提高。凈值波動不可避免,一些風險承受能力弱的客戶和資金難免會回歸銀行存款,對理財規模帶來沖擊。而過去存在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形式還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客戶對風險的認知。比如,有的低風險偏好客戶并未積極詢問凈值下跌緣由,并不一定表示其對于凈值波動的認可,可能是客戶內心仍有產品到期后會按照業績基準兌付的“信仰”,于是對于期間的凈值波動“泰然處之”。隨著凈值化轉型深入,低風險偏好理財客戶的反應都將顯現出來。此外,從豐富投資策略、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業績的角度來看,銀行理財在投研與風險把控等能力方面還存在短板。
三、積極破解轉型瓶頸
產品凈值化轉型成功是判斷資管新規全面落地實施取得成效的一項重要標準。從占比來看,如過渡期在2020年底截止,在剩余的時間里將凈值型產品占比提升至100%殊為不易。銀行理財機構首先還是要深刻意識到理財客戶在產品凈值化后,需要根據自身風險偏好重新安排資產配置比例。在此基礎上,系統破解轉型瓶頸,扎實推進產品凈值化。
一是加強對客戶引導教育和溝通交流。凈值化轉型啟動后,各家行已經通過口頭宣講、電子渠道、紙質材料等形式,做好凈值型產品的宣傳教育,引導客戶選擇與自身風險偏好相一致的產品。除此之外,銀行理財還需加強投資者溝通,避免客戶形成“凈值型產品就一定會虧損”的觀念;讓客戶認識到風險應與收益匹配,凈值化會帶來更大的波動,但也有機會讓客戶獲取更多的超額收益。在產品凈值發生較大回撤時,及時與投資者就凈值波動的原因、采取的防御策略、對后市的展望等方面進行溝通,盡力消除投資者非理性顧慮。讓投資者根植對銀行理財能力的信任需要一個過程,甚至若干輪牛熊周期的考驗。因此,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交流一定是一項持續不懈的工作。
二是深化客戶分層分類。盡管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總體較低,但不是所有客戶都不能接受凈值波動,也不是所有客戶能夠接受的凈值波動程度都相同。分層分類是綜合資產、收入、年齡、投資經驗、風險偏好等維度對客戶進行聚類劃分,有助于按照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相應的凈值型產品,這也是對“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更完整的體現。金融科技的廣泛運用則為在平衡成本與收益的基礎上,深化客戶分層分類提供了有效支撐?梢越柚髷祿、數字化技術將客戶分層分類做深做細,不斷夯實凈值型產品的客戶基礎,提高凈值型產品的觸達效率。
三是強化以投研為核心的一系列產品凈值化管理能力。服務于產品凈值化管理的投研并不是單純幫投資者規避凈值波動,也不是片面追求高收益;而是結合客戶分層分類的結果,根據客戶的投資期限安排,幫助客戶在既定收益目標下,盡量平滑凈值波動、降低投資風險,或者在既定風險目標下爭取最大收益。產品凈值化進程加快倒逼商業銀行抓緊圍繞宏觀利率、大類資產等方面提升投研能力,構建多策略組合管理,從而提高自家產品競爭力。同時,凈值波動加大后,投資者難免會根據自身的市場判斷,選擇退出和進入理財市場的時機,產品規模受到的擾動加大。這也要求理財產品管理人進一步增強流動性管理能力。此外,風險管理能力、系統支持能力等相比預期收益型產品時期都需要升級強化。
四是優化理財業務激勵考核機制。為了保持業務規模平穩,有的機構即使在理財資產配置性價比明顯不高的時點上,也會維持一定的產品發行規模。隨著資產價格反轉,凈值必然出現較大回撤,引起投資者的擔憂。為此,銀行理財機構有必要調整優化激勵考核機制,階段性淡化維持業務規模的目標,或者拉長考核期限,使得理財產品管理人能夠根據對于大類資產價格走勢的判斷,科學把握資產配置時點,盡量規避凈值大幅回撤。
最新評論